第三节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促进宁夏新型工业化发展
宁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宁夏工业化的真正发展是在自治区成立以后、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宁夏已由典型的农业社会,初步变成了农业-工业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揭开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工业化道路的新篇章。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现在包括宁夏在内的全国各个地区都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做着不懈努力。
一、当前宁夏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2年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工业强区新战略后,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使工业经济成为对宁夏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宁夏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全国总量中比重偏小
2006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1299亿元,占全国总资产的0.4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59.70亿元,占0.27%;完成工业增加值264.54亿元,占0.29%,;实现销售收入84.18亿元,占0.03%;实现利润总额26.52亿元,占0.14%。这5项指标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比重明显偏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所占比重低于资产比重,说明企业效率低下,运行质量不高。
(二)工业结构不合理
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过高。2006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50.89%,非国有工业只占49.11%,工业发展缺乏活力。在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上,呈明显的资源导向型的重型化和初级化特征。轻、重工业结构中,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高达82.95%,轻工业只占17.05%,轻工业比例过度偏低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具有相对优势的省区来说不是十分有利。在产品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初级型特点,表现为“五多五少”:原材料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地区结构上,不均衡状况有扩大趋势,宁夏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包兰铁路沿线和黄河两岸地带的川区,地区工业差距过大,一定程度成为影响宁夏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宁夏新材料工业、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近年来有较快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产业化,但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除钽、铌、铍、机床、氰铵等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外,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链条短且层次不一。同时,还普遍存在着企业运营机制不灵活、产业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断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等诸多问题,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环境支撑能力较低
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由于宁夏客观上受到区位、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工业企业的生产主观上还未根本转变“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思想,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与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3,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全国的一半。2006年单位GDP能耗4.099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按照“十一五”期间宁夏节能减排必须达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宁夏每年应完成降幅2%的任务。这表明宁夏环境保护工作比全国其他省市区更繁重,今后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治理环境污染。
(五)工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宁夏自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强区战略以来,大中型企业依靠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企业效益普遍提高。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宁夏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部门不注重软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致使网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二,人才资源匮乏。缺少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开发人才。在信息化的规划、管理、使用、维护等环节均缺乏专业人员,人员培训进度缓慢;第三,经费投入不足。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网络虽然建起来了,但后期投入没跟上,有的只好停网,有的勉强维持;第四,发展不平衡。川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设备、人员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南部山区的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局域网,而且计算机设备比较落后甚至没有计算机。第五,网络建设各自为政,专用线路较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难以实现网络的互通。
二、工业强区:宁夏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这为宁夏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2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宁夏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以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品、马铃薯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培育,以煤、电、煤化工为主链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启动,以“一带两区六线”为框架的特色旅游业的构建,已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区以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正在形成。
1.发挥农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宁夏具有建立在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引黄灌溉和良好的光热条件基础上的农业优势,适宜酿酒葡萄、瓜果、桑铃薯、牛羊等生产养殖,适宜枸杞、甘草、麻黄等中药材种植。宁夏是世界枸杞的原产地,宁夏枸杞以品质纯正、产量丰盈而居全国乃至世界之冠。地处贺兰山东麓地区,是世界优质葡萄栽培极佳的生态区之一,是经国家认证的葡萄原产地。要进一步依托于农业优势,发展以生物制药、羊绒加工、枸杞制品、葡萄酿酒、乳品、清真牛羊肉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发挥能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提高宁夏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宁夏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二要着力发展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钽铌铍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电解铝及铝材加工、碳基材料、多晶硅等为主的新材料工业,以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煤矿综采设备、大型轴承、精密铸件、风电设备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软件开发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三要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大型煤矿、重点电厂和煤化工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搞好深加工,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四要加快石嘴山—银川一青铜峡新材料产业带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五要加快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使其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六要加快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夏发电集团、青铜峡铝业集团、中冶美利纸业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力争有l0户企业销售收入过l00亿元,10户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有一大批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七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提高工业生产的产业配套能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创新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人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第一,要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第二,要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第三,要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要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体系结构,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2.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重要的创新基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体现在企业行为上。应大力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发酵、特色医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自主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重点领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
4.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
5.培养创业创新精神,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是创业创新精神。区域经济文化能够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影响创新的制度安排路径,我们必须通过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培育创业创新精神。
(三)坚持节能降耗,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宁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支撑力和环境生态承受力、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
2.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停小火电、小水泥、小电石、小铁合金、小化工和小造纸等,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节约意识;要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使节约资源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