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时间:2023-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亨廷顿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时间越长的制度适应性和稳固性也越强。

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衡量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新视角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t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Measure National Political New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ized Level

牟佳杰 何 英

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找一组相对客观而持续的衡量标准,就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衡量国际关系相互依赖程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重要的变量,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标准。

一、“敏感性”与“脆弱性”的阐释

“敏感性”和“脆弱性”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这本书中最早提出并进行系统论述的。为了理解权力在相互依存中的作用,两位作者提出了相互依存的两种特点:敏感性相互依存与脆弱性相互依存。“敏感性涉及在某种政策框架内所做反应的程度,即某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代价有多大。”“相互依存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行为体为获得可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代价”。(1)

从双方在相互依赖过程中的作用位置来说,敏感性是指相关方对变化的产生影响的感知程度,是一个过程变量;脆弱性是指相关方为变化影响必须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代价,是一个结果变量。从两者衡量的标准来说,敏感性可以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采取措施及措施的作用程度对结果的影响来衡量。脆弱性则包括了变化后的结果,可以用行为体采取措施应对变化而受损失的程度,也就是付出代价的大小。(2)由于两者对于解释相互依赖的相关方行为选择背后的性质及动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进而可以作为一组衡量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张力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发展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产生稳定发展的政治制度,即社会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不一定成正相关,这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化程度。(3)因此,亨廷顿通过论证快速的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变化对政治制度的诸多影响,得出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高低的几个标准: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聚性。并为此提出了一个衡量国家政治制度化的公式:(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2)社会挫折感/流动机会=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4)这其中蕴含了在政治制度与社会的相互依赖中,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衡量政治制度化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政治制度在与社会相互依赖过程中的敏感性,主要是指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变化的感知程度。敏感性越高,政治制度对于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感知就会越敏锐,政治制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就越强,制度化水平就越高。两者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是指政治制度应对社会变化而采取措施所付出的代价。脆弱性越强,政治制度应对社会变化进行自身调整与完善的代价就会越大,制度化水平也就越低。(5)

另一个方面,敏感性和脆弱性的概念也可以反映制度内部结构的偏好和活力。如果政治制度是高度敏感的,其制度结构便是一种灵活的组合,这样的制度结构有着适应变化的特殊偏好。敏感性越高,这样的结构特性及其偏好就越明显,制度化水平就越高。

相反,如果政治制度是高度脆弱的,其制度结构对于外部社会变化选择适应的偏好就会大打折扣。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会发现为适应外部社会变化而进行的内部改革会产生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去适应变革。没有变革潜力的制度的脆弱性是很高的,相对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则会非常地低。

三、政治制度化水平与制度敏感性和脆弱性运动的相互关系

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发展呈正相关运动;与相互依赖的脆弱性发展呈反相关运动。政治制度的敏感性越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政治制度的脆弱性越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低。

另一方面,脆弱性与敏感性也呈现反相关运动。即政治制度对外部社会变化的敏感性越强,则制度的脆弱性越弱;反之,如果政治制度的敏感性越弱,则政治制度的脆弱性就越强。然而,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并且稳定下来,它的敏感性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惰性的积累而逐渐降低,脆弱性则会随着制度敏感性的下降和制度调控者维护既得利益而抗拒改革成本的决心的增强而增强。因此,一个新的制度的敏感性是很强的。但是,亨廷顿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时间越长的制度适应性和稳固性也越强。时间是对这两个概念运行轨迹的进一步补充,一个制度的发展在时间的维度上要经历创建——完善——兴盛——衰败的必然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制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时间轴上的运动过程,政治制度的敏感性在前三个阶段是不断上升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制度的脆弱性没有发展,相反,制度的脆弱性也在不断积累。当制度发展到它的顶峰时,开始走向运行的衰败阶段,制度的敏感性在达到一个高潮后开始下落,制度的脆弱性却在积累中走向高峰,一个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因此,这两个特性的运动轨迹就会呈现相反运动的状态,与上面的政治制度化运行轨迹在时间的维度上形成了特定的运行曲线图形。

img28

四、敏感性与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政治制度形塑的影响

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呈现反相关的运动,即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越强,则制度的脆弱性就会相对降低。反之,政治制度的脆弱性越强,则制度的敏感性就会越弱。(6)因此,政治制度与社会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就会在塑造国家的政治制度时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建构。

政治制度与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国家政治制度塑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制度选择偏好的影响

政治制度和社会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会促使国家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的制度,也更加现代化的制度,诸如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民主制度。然而,国家又不可能完全抛弃历史传统对制度的作用,传统的脆弱性较强的但符合本国文化的制度也会延续一定的生命力,(7)因此,国家的政治制度选择的偏好就是适应变化兼顾传统,以此在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张力中求得内在的制度平衡。特别是后现代化的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对制度选择的偏好就带有明显的两种特性平衡的特征,这样的国家制度化处在草创或者初步发展的阶段,而且以东亚和苏东地区国家的现代化制度建构较为明显。

(二)对制度内部结构设置的影响

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内部结构设置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制度通常会选择带有突出民主特征的建构方式。比较典型的制度设计理念是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制约与平衡,如“三权分立”、“多党制”等,特别是选举制度的设置更是这种张力的体现。一国的选举制度既要兼顾新兴社会势力的利益,反映社会的变化,又要照顾到本国传统的力量,结合传统政治的因子。(8)因此,国家选举制度的设置基本上反映了这两种特性的平衡,进而也影响到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的设置,典型的如上下两院、司法审查、弹劾制度等。

(三)对制度内在运行逻辑的影响

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在运行逻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的运行既要准备去适应外部社会的变化,又要兼顾制度内传统保守势力的需要。但是,这样的运行状态也会存在变化和保守的张力,只要政治制度的敏感性运作倾向大于脆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则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就强,制度化水平就高;反之,则适应性就弱,制度化水平就会比较低。因此,这两个特性也体现了制度运行的平衡逻辑,政治制度敏感性对脆弱性的平衡与制约,会始终让政治制度保持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制度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外部的与时俱进能够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制度脆弱性对敏感性的平衡与制约,则会让制度的运行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轨道内,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动带向激进甚至革命的前景,使制度和社会不会因为盲动而付出沉重的代价。(9)可以这样说,敏感性是制度的创造力,脆弱性是制度的稳定力,两者形成张力,缺一不可。

(四)对制度运行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外部环境也会产生影响。这个张力会通过政治制度传导到外部社会,直接对社会的文化和流动性产生影响。如果张力向有利于向制度化提高的方向运转,则社会文化就会相对民主和活跃,社会的流动性也会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制度化水平的提升。反之,若张力向不利于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则社会文化就会相对保守和消沉,社会的流动性也会降低,从而抑制社会创造力水平的提升。

(五)对制度作用效力的影响

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反向运动的张力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效力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张力趋向于敏感性运动,则制度的灵活性就会相对较高,制度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就会越强,制度的作用效力就越高。因为,制度有效地顺应了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制度对社会的指令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制度的作用就会深刻地贯彻到社会的肌体,效果自然明显。(10)反之,如果张力朝向脆弱性运动,则制度的灵活性就会相对较差,制度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就会越弱,制度的指令就会被社会的力量所排斥甚至抗拒,制度的效力自然也就很低。

五、结语:制度化的反思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在制度构建的进程中,既要尽力使政治制度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使政治制度兼顾国家的传统,在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张力中达到制度的平衡。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没有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在脱离传统土壤的前提下凭空产生的,这就是制度的适应性问题。(11)因此,将制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辩证地统一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互动的大框架内,来调和传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使国家和社会的结合更加稳固和坚实,是现代国家建设所必须重视的前提。

政治制度应对社会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衡量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一对可用变量,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政治制度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为现代国家的建构和政治制度的塑造提供了可以预期的视角。

(第一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二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注释】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耐:《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47、49页。

(2)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5、46、47页。

(3)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9年版,第5 0、5 1、4 5、4 3页。

(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45、43页。

(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耐:《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47、49页。

(6)[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45、43页。

(7)陈明明等主编:《复旦政治学评论: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8)[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345页。

(9)[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45、43页。

(10)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2、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