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4-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保障经营体作为一个社会保障主体应以社会保障基金所有权及其变更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特点,应以一年作为会计核算期间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社会保障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会计活动受会计目标的制约。

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活动,其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信息。

社会保障会计与工商业会计核算体系一样,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支持系统。它的核算主体是各级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机构,具体的会计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支出、费用等。通过对这些科目的记录、核算,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结果进行报告、分析,对将来的情况进行预测,为社会保障基金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从内涵来分析,社会保障会计的本质在于反映其财务会计管理的特色,它的职能是如实地记录社会保障基金从筹集到运营,再到社会保障待遇的发放整个过程的运行活动,综合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的日常经济业务,它的目的在于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数量化的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进行决策。

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特点在于:会计信息通过确认、计量、分类,然后汇总,最后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加以披露。这些信息是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管理机构所托管的经济资源及其变动为核算对象,以营运机构为空间反映在报告期财务管理活动的结果为主的会计信息。

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的标准,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保障会计体系建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运用会计准则所提倡的办法和原则,更好地制定社会保障会计制度,指导社会保障会计工作。

社会保障会计核算应以社会保障经营体为核心,以持续、正常的日常管理活动为前提,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划分会计期间进行核算。社会保障经营体作为一个社会保障主体应以社会保障基金所有权及其变更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特点,应以一年作为会计核算期间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社会保障会计核算应具备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费用摊销等方法的一致性,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率、运作收益率、社会保障金发放完成率、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会计指标的可比性,社会保障基金征收、运作和发放等会计事项核算的及时性,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明晰性,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收入与相应费用的配比性,运作收入确定、损失和费用的确认等过程的谨慎性。

社会保障经营体应针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政策,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政策,基金运营政策,日常会计核算政策,资产减值政策,等等,便于社会保障工作者有章可循。社会保障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在国外一些国家里,社会保障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委托经营者对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并且这种委托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基金的受托人(经营者)往往是民间组织,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按照相关的法律,全权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营运。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本身的特殊性,受托人必须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情况,包括资产结构、征收情况、发放情况、留存情况、投资比率、投资收益等财务信息以书面形式及时地向委托人报告,并根据委托人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如德国就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经营管理机构必须向代表大会报告本会计期间内的相关各项财务指标,汇报基金的经营管理情况,接受社会保障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定,社会保障信托基金会应定期或不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和公众披露各种财务信息。

(一)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其经济决策和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借助并精确分析所获得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判断,并由此获利,或是完成自己的职责。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将获取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手段,盈利或者履行其职能才是他们的目的。按他们的身份划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信息来说,内部使用者主要是指基金的经营管理机构内部直接参与基金的日常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负有基金托管责任和法律义务,并掌握一定经济资源,享有一定经济权利的组织或个人。内部使用者依据各自的责、权、利的区别,可以进一步分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其中,经营管理机构宏观决策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属于前者,他们通过获取会计信息,为经营机构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影响,了解显示现实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对社会保障基金发展的制约,制定基金的管理原则、制度,指导基金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经营机构中的基层管理者、工作人员构成了经办机构的执行者群体,在决策者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他们负责基金的具体征收、管理、核算、发放等工作。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是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之外的,与经办机构存在利益关系或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外部使用者按受益主体的形式来分,包括机构使用者和个体使用者,前者主要包括财政、税务、工商行政、审计、司法部门、银行、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投保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等。他们有的代表国家行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会计监督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监督和指导,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有的代表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对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状况等财务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保障投保人的切身利益;有的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体制、会计模式、基金的筹集渠道、投资运营模式、发放方式,为国家制定社会保障会计准则提供现实的依据。个体使用者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投保人,他们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所有者,即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投资人,也是这个项目的受益人。

(二)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

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财研究的起点,是社会保障会计业务运行的基本和根本任务。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会计活动受会计目标的制约。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一定质量特征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

信息社会市场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成为市场的主宰,信息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会计目标的内容,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序和运用手段,决定了会计目标质量特征的存在。市场的这种自我调节作用由信息社会结构、社会保障利益关系、会计信息工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决定的。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内外部环境变幻莫测、错综复杂,而信息使用者的个人偏好不同,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也应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尽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不受其他人的行为约束得到所需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现自身对社会目标的价值,但由于社会保障经营管理机构提供的只是会计主体内的信息,使用者对同样的会计信息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计信息也会约束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给他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在于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这种信息在现阶段表现为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会计核算活动中,对有限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信息,是关于为了方便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和掌握财务报表的说明和解释。具体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外部使用者所了解的会计信息,在于社会保障经营管理机构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实施情况,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组合、投资风险、财务管理情况,基金的保值增值情况,基金的存量,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工伤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的资格审查、时间、程序、金额的调整情况,经营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信息的内部使用者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包括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基金征收、运营和发放的会计政策,经营机构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基金的存量,基金的投资收益,保值增值的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情况、发放情况,经办机构的资产、负债、净资产、费用的构成及其变动情况,资产的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等。

(三)社会保障会计主体

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个人与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必须移交给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可以代表社会保障基金的所有者,委托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即:社会保障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不能直接从事基金经营管理业务,只有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者才是基金管理的会计主体,社会保障参保者和投资者是该机构的投资人。

从社会保障会计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系统所收集加工处理的经济信息是经过甄别的,所提供的信息不会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被控制在一个与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存在特定关系的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确立,是对社会保障基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本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关系的界定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所进行的会计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过程反映的对象和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是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活动的范畴,不应该超出本会计主体范围的其他经济活动的范畴,各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机构所记录的账册只能是社会保障主体的账册,所编制的会计报告只能是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会计报告。

社会保障的会计主体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全过程,并能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投资、发放。因此,它是一个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负有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组织。就其形式而言,每一个对社会保障基金拥有相对独立经营管理权限的经营机构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在我国分层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下,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社会保障经营管理机构为基本单位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最为恰当,下设分支机构,其基本业务涵盖基金的征收、运作、保值增值、保障待遇发放、机构自身的日常管理业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