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效应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反过来又内在地影响着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作用于储蓄,是其影响经济过程的表现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其中又以社会保险与储蓄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本节将会从保险体系的完善程度、基金的筹资方式以及基金的运用支付三个方面,着重探讨社会保险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
养老保险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养老保障程度与储蓄之间是否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养老保险与储蓄的关系有时会超出一般性的抽象,呈现出更复杂的局面。我们可以对美国和日本在此方面的典型表现进行比较,或许会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美国与日本的养老保障程度均低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而两国的储蓄率截然不同。有关资料显示,1970~1994年期间,日本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比美国高15~20个百分点;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比日本高10个百分点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约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同样较低的社会保障程度,既可以与美国的低储蓄率并存,又可以与日本的高储蓄率同在。原因在于储蓄率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美国方面看,自里根时代起采取的高财赤的财政政策,消费信贷非常发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财富效应使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上升以及传统的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导致了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从日本方面看,东方民族勤俭储蓄的传统、强烈的教育储蓄动机,居民工资会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增长较快,较低的养老保障水平带来的防老储蓄动机,综合导致了日本的高储蓄。此外,经济事件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1973年被称为日本社会保障元年,但由于“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储蓄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原因在于“石油危机”的冲击,使人们对未来缺乏稳定感,购买欲望受到抑制,储蓄动机大大增强。
养老保障制度按筹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类型:现收现付制模式下,政府向当前的就业者征收养老保障税,用于支付已经退休老年人的养老金;基金制模式下,年轻人从参加工作开始,由企业和雇员按照其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记入雇员的个人账户形成长期的基金积累,待雇员退休后,从其个人账户中领取养老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已经出现或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并威胁经济稳定的观点逐渐流行起来。许多国家尝试着将现有的模式向基金制个人账户模式转变,特别是在智利等南美洲国家实施的这种私有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功,引发了理论界关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养老保障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等问题的旷日持久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