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含义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是指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为保证和支持政务服务系统顺利运行,并且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综合运用信息资源、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信和数据库手段以及安全管理规范等进行围绕政务功能目标实现的有机的系统集成。简要地说,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实现手段、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
显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中,信息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但是,由于电子政务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不同技术对应着不同的政务需求,因而有必要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的分类。
依据计算机软、硬件进行分类,可以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分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两类。软件设施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其中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硬件设施则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
1.电子政务软件基础设施
(1)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网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具有相同网络协议的计算机才能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论上讲,网络协议是网络上所有设备(网络服务器、计算机及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之间的通信规则,即通信协议的集合,它定义了通信时信息必须采用的格式和这些格式的意义,主要是对信息传输的速率、传输代码、代码结构、传输控制步骤、出错控制等作出规定,制定标准。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S/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2)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负责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直接控制及管理的系统软件,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交互的界面。操作系统管理着所有计算机系统资源。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操作系统负责规划,以优化每个程序的处理时间。操作系统为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提供了标准的接口,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访问与操作界面。常见的操作系统有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其中Linux操作系统与另外两个商业系统不同,是基于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因此成为目前网络上最常见的操作系统。
(3)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一台计算机设备所支持的管理程序决定了该设备的可管理性和可操作性。一般而言,网络管理都是基于若干管理软件工具来实现对网络充分、完备和有序的管理。常见的网络管理软件工具有HP OpenView、IBM Tivoli、SunNet Manager、Cabletron Spectrum、Cisco Works等。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能够解决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有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等问题。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一套数据描述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以实现对数据库系统的各种控制,从而构成整个数据库运行的核心。由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涉及的信息量庞大,设置不当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科学地设定数据库管理系统就非常重要,一般按照用户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规模。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微软公司的FoxPro、Oracle系统、Sybase系统、Infomix系统和Cisco系统等。
2.电子政务硬件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的基础平台。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由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信息资源平台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常见的网络基础设施有: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局域网是满足政府、企业、学校等通信需要的内部网络,其范围一般在几公里以下。线路上以无屏蔽双绞线为主;拓扑结构上,分为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网等几种形式。局域网为网络会议、数据挖掘、办公自动化等需要大通信量的应用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广域网是在一个广泛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广泛的范围是指地理范围,可以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达到全球。因此,广域网对通信的技术要求较高,复杂性也较高。广域网常见的线路连接是以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公共数字线路为基础,通过专线、帧中继、异步传输等模式,满足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广域网是电子政务系统纵向、横向连接的基础设施。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是一个由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由局域网、广域网等各种网络共同组成,这些网络彼此之间通过通信线路将不同的公司、科研机构和政府组织连接起来。互联网是电子政务系统中应用服务系统的主要窗口平台。
(2)数据存储与备份
数据存储与备份是为了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磁盘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的过程。数据存储与备份包含备份和管理两个方面。备份是简单的数据复制、保存过程,而管理则是对备份的可计划性、本份的自动化操作、历史记录等的管理,并决定选择怎样的技术进行备份。常见的备份方式有:定期磁带备份数据;远程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即将数据传送到远程备份中心制作完整的备份磁带或光盘;远程关键数据+磁带备份,采用磁带备份数据,生产机实时向备份机发送关键数据;远程数据库备份,就是在与主数据库所在生产机相分离的备份机上建立主数据库的一个拷贝;网络数据镜像,即对生产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和所需跟踪的重要目标文件的更新进行监控与跟踪,并将更新日志实时通过网络传送到备份系统,备份系统则根据日志对磁盘进行更新;远程镜像磁盘,通过高速光纤通道线路和磁盘控制技术将镜像磁盘延伸到远离生产机的地方,镜像磁盘数据与主磁盘数据完全一致,更新方式为同步或异步。
数据存储与备份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长久性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技术上直接反映为如何选择存储备份介质。常见的数据存储备份介质有:磁盘阵列,即通过多个较小容量的硬盘连接在智能控制器上,一方面增加存储容量,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硬盘之上,从而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磁带库,磁带库中的自动加载机是一个磁带驱动器和自动磁带更换装置,它可以从装有多盘磁带的磁带匣中拾取磁带并放入驱动器中,或执行相反的过程,磁带机能够支持例行备份过程,自动为每日的备份工作装载新的磁带。光盘塔或光盘库,即由几台或几十台光盘驱动器并联构成,通过软件控制某台光驱的读写操作,形成一个存放几十张到几百张并带有机械臂的光盘柜,满足若干用户的访问需求。
以上介绍的各种基础设施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经常可见,作为最简单的一种分类方式,有助于人们对电子政务系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角度出发,电子政务实际上是由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整合而成,不同的应用系统对软件和硬件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除了上述软、硬件分类之外,还可以从应用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行一种综合性的分类,即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包括电子政务内外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交换体系等几个方面,下文将对这种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