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原理介绍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原理介绍

时间:2024-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政务的信息表示语言采用XML元语言标准。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大多数情况下实现的是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常见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因此,异构分布式数据库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主要对象。

3.4.1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原理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原理是指信息交换的基本标准和方式,是构建政务信息交换体系的基础。

1.信息交换的标准

要实现电子政务分布式[2]、异构数据[3]的交换与共享,需要遵循以下信息交换标准:

(1)元语言标准

元语言是描述其他语言的语言。电子政务的信息表示语言采用XML元语言标准。该标准用来对政务信息语言的语法、编码和命名进行形式化描述,并且该标准是开放的,即程序开发人员还可以根据电子政务中信息表示的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改。

(2)信息编码标准

信息编码标准对字符的编码、字符集定义、字符引用和字体的表示进行了规定。一般是以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制定的XML1.0为基础,以我国自己制定的GB13000字符集为缺省字符集,同时还能扩展到我国GB18030字符集标准。

(3)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是描述电子数据的数据,制定该标准是为了方便政府信息资源有效地保存、查询和再利用。在XML标准中,元数据的表示采用了“词汇表”、“命名空间”、“文档类型定义”等多种实现方式。同时,在异构关系数据库之间还可以通过建立元数据模型,统一数据的语义。

(4)显示标准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将数据和数据的现实分开。这样可以把数据加工与不同的输出和显示分开处理,而不会造成HTML中文档结构的复杂性,且在不同显示设备上,显示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当前常用的现实标准是W3C制定的层叠式样单和可扩充式样单语言。

(5)解析、转换和封装标准

要实时共享交换各种信息,必须具备高效率的数据结构封装、解析和转换的功能,因而需要匹配相应的标准。其中,封装功能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采用打包技术,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传递的便捷性;解析功能是任何系统在接收到信息包之后进行的解释过程,也就是对信息包进行解包的过程,用以确保信息的精确性;转换功能则是指同一信息资源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时,必须涉及的信息格式转换。

2.信息交换方式

根据环境和需求的不同,信息交换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同构分布式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

同构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多个数据库都使用共同的数据结构,同时零散分布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这些数据库之间实现信息交换比较简单,因为信息无须经过转换就可以自由在数据库之间传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直接调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来实现信息交换。例如,在Oracle系统中,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快照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在Sybase系统中,可以利用复制服务器来实现信息交换。

(2)以中间件服务器实现信息交换

以中间件服务器实现信息交换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无论是对异构数据库还是同构数据库都可以使用。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一般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信息资源和网络通信,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技术。例如在IBM系统中,经常利用中间件将信息交换划分为实施处理业务和非实时处理业务,通过不同的服务器达到安全可靠地实施信息交换和异步信息交换的目的。

(3)异构分布式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大多数情况下实现的是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常见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仅在职能部门的上下级之间才较为常见。因此,异构分布式数据库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主要对象。当前常用的信息交换方式是使用数据交换器,一般是在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器中加上工作站适配器,以实现异构信息交换、安全认证、传输前后的打包和解包等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