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保障,法律法规保障

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保障,法律法规保障

时间:2024-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电子政务的相关信息对安全性的严格要求,对CA中心的设立程序和设立资格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明确其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定对其监管立法、监督机制以及处罚措施,规定市场准入、交叉认证等细则。

4.5.2 法律法规保障

除了技术层面的保障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保障的重要性,并把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看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1.法律法规保障内容

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宪法应对各类法律主体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形成国家关于信息及信息安全的总则性、普适性的法规。

(2)针对各类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制定直接约束各社会成员的信息活动的行为规范,形成计算机、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

(3)对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授权审批,制定相应的规定,形成对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安全审批与监督体系。

(4)针对信息内容的安全与保密问题,制定相应规定,形成信息内容的审批、监控、保密体系。

(5)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制定网络信息预警与反击体系等。

2.法律法规保障的重点建设内容

就电子政务安全而言,其重点建设的内容是CA认证体系的规范化、数字签名的立法、电子文档立法以及政府信息的保密与公开的立法等。具体如下:

(1)CA认证体系的规范化。CA认证作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安全解决方案,是当前电子政务信任架构的基础。由于电子政务的相关信息对安全性的严格要求,对CA中心的设立程序和设立资格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明确其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定对其监管立法、监督机制以及处罚措施,规定市场准入、交叉认证等细则。

(2)数字签名的立法。数字签名的立法应尽量与国际接轨,保持其技术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坚持安全第一的价值取向基础上,重视其法律效率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签名的有关立法中要考虑到给其未来技术(如指纹认证、虹膜认证等)的发展留有一定余地。

(3)电子文档的立法。电子政务系统中,电子文档的应用面极为广泛,要消除传统法律的瓶颈,扩大“书面形式”、“签名”和“证件”等概念的范畴,而又要保持其立法依据的法律要领,确保电子文档达到传统书面的相关功能,保证能查明数据来源和内容有效性确认上的法律效力。

(4)政府信息保密与公开的立法。在电子政务的模式下,政务信息的传播因减少了传统传播途径中的阻力而具有速度快、扩散面广等特点,所以应在原有的相关保密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规范,引入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将政务活动分级,根据不同的安全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要素,使得保密数据更安全,公开数据更透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