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 数据处理标准
在应用支撑技术中,数据处理是对数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其目的在于系统地整理和存储地理数据减少冗余,发展数据处理软件,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和处理。因此,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标准主要有两个构成:数据库技术和中间件技术。
1.数据库技术
电子政府的应用系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资料,如今能够有效地管理大量数据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使人们方便而充分地从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源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数据库必须明确以下相关概念:
(1)数据是描述事物的,包括数字、字符、声音、图像以及能输入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的信号的集合,是数据库存储的基本对象。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那么数据结构DS就可以表示为DS=(D,R)。
(3)数据库。数据库是利用计算机存储和管理的具有一定数据组织结构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无害的和没有数据冗余的;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大部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可以为多个用户共享的。
(4)关系数据库。数据库通常按照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组织方式可分为层次型、网络型和关系型。关系数据库以二维表的形式组织和存放数据。这种二维表有两部分信息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一是表的格式,二是表的内容。对应于某个关系模型的所有关系的集合,就称为关系数据库。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象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今数据库发展的主流,因而在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中,也出现了对象关系型数据库这一新的应用类型。
2.数据库系统
当所有数据采集完成以后,经过加工和整理就会以适当的方式存在于系统当中,构成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一般指引进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至少应包括数据库、硬件、应用系统和用户等四种成分。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介于用户或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类数据管理软件。它负责数据库的建立、使用、维护等工作,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定义数据和使用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管理多用户并发使用。目前有许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供选择,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要求和数据量的大小作出选择。一般来说,对于小型数据库系统或单机应用环境,可以选择Visual Fox Pro或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对于中等规模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或Sysbase,Mysql等;对于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数据库为首选。
(3)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用户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领域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人机界面和使用户正确地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开发一个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和稳定可靠的应用程序,是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必要步骤。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中间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用以管理信息资源和网络通信。必须明确的是,中间件是一类软件,而非一个软件,不仅实现互联,而且还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有利于程序开发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设计上,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
依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中间件技术通用的标注包括:
(1)消息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基于队列和消息传递技术,通过提供异步的消息传送、消息订阅与发布及可靠数据传输等多种消息通信机制,支持分布式环境中的应用系统程序之间的松耦合的集成。
(2)交易中间件。交易中间件提供联机事务处理类应用系统运行和管理所需要的通信、资源访问控制、事务管理、高可用性和均衡负载等各种关键的服务,提供在分布、异构环境下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可靠运行平台。交易中间件已经成为三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部署与运行管理的最基本的平台。
(3)数据访问中间件。数据访问中间件负责连接异构的本地或远程物理数据源(数据库、文件系统等)、传送服务请求以及执行模式转换等,为各种物理数据源提供相应的驱动程序,从而帮助应用程序对异构信息源进行高效、一致和全局的访问。
(4)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允许一个系统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执行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
上述中间件的分类并非互相独立,也不能覆盖所有中间件,它们仅仅代表了现有的多数中间件所属的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