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时间:2023-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韩太平[1]十七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了新的新发展,研究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治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韩太平[1]

十七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探索,有了新的新发展,研究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治意义。

一、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内涵

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揭示了这一发展观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一)更加强调执政党的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也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当”。[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也在当。这是因为,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执政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队伍素质与其承担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我们加强执政党建设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3]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要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面临各种考验,而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4]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5]这既是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

2.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党能否带领全国人民去克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

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强调:提出了“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考验”的提出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党内存在的“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与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相比较起来我们看到,“建党90周年讲话”更加强调“四个危险”:“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6]这不仅表现出我们党在90年辉煌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更加清醒,而且也说明,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的党更加重视自身建设,把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摆在了首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党重视自身建设的旗帜更加鲜明。

(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做不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党的根本宗旨就会落空。因此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胡锦涛所强调的,“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7]

1.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建党九十周年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党与人民的关系,“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8]

2.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9]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一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体现人民意愿,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

(三)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特别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这样表述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始,我国的社会主义就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领域丰富实践成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国家体制,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它回答了至关重要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告诉我们,我国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绝不可能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来颠覆我们。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的,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后做出的重要决策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2]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对我们发展方式的反思及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加深的结果。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沿着正确航向航行的战略抉择。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深刻变革。“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13]“这些目标任务,突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要求,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14]“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的主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好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15]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同时又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因而是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更加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决策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对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1.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6]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拓展、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2.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作为一个民族必须有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特别是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文化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同心同德,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7]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同、珍惜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珍惜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认同、珍惜使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把文化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相结合

全球化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我国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文化实力和发展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8]这就是说,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开阔国际眼光和全球性视野,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大胆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和各种国际性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确立我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既要把外来优秀文化引进来,又要主动地把中华优秀文化送出去。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9]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应该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充分肯定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发展前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这些认识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凝结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化解各种矛盾,谋划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长远大计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十七大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努力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我们党做出这个战略决策是有其深刻的立论依据的: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1]

推进社会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2.2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在求同存异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中扩大社会认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

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已有60%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又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由于我国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十二五规划》指出:“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22]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一特殊的背景,勇于和善于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进入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的需求全面提高

要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突破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做到长治久安,就必须下决心解决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我们的许多社会问题是利益矛盾造成的

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工细化和利益机制强化,人民内部具体利益的矛盾日益凸显。经过多年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平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我们的某些管理理念、政策法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与之很不适应。要防止这些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冲突,必须釜底抽薪。这就需要党和政府按照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着力协调社会关系,及时解决社会问题,不断化解社会矛盾。

总之,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光辉历程,我们的党是一个敢于理论创新的党。“敢于探索,善于总结”,这是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和永葆青春的重要奥秘。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不断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大胆理论探索,发展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理论紧跟时代的脉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注释】

[1]韩太平(1969—),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4]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0(8)。

[5]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0(8)。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80。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6。

[1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0(8)。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13]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杂志,2011(1)。

[14]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11(1)。

[15]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11(1)。

[1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1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1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1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2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675—676。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