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节庆习俗
哈尼族节日繁多,一年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节日,每一季几乎都有着不同的节日。其中,传统节日主要有“扎勒特”(或称“米色扎”,即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即六月节)。此外还有“黄饭节”“开秧门”和“尝新节”等一些小节日。
一、扎勒特(十月年)
在哈尼族的种种节日中,“扎勒特”当为节日之首。
由于地域及支系的差别,哈尼族十月年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首先,节日称谓多样化。各地哈尼族对十月年分别有“扎勒特”(直译为“做汤圆”)、“甘通通”(直译为“开路”)、“扎特特”(直译为“做汤圆”)、“胡息扎”(直译为“新年吃”)、“伙实达”(直译为“新年到”)、“然哈普”(直译为“长工结束”)、“米索扎”(直译为“好的新的吃”)及“嘎汤帕”(直译为“万物复苏”)等不同称呼。语义有别,但均有辞旧迎新之意,且大多习惯冠以“车腊”(即“十月”)之名如“车腊甘通通”“车腊胡息扎”。
一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哈尼族以月亮圆缺计数。这证明哈尼族的历法不仅具有太阳历的特征,也有阴历的内容。
舂糯米粑粑 摄影:白岩松
十月在哈尼历法中为岁首,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同时,十月也是哈尼族收获结束的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大小谷物已收进粮仓,这时哈尼族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节。十月年意味着“实实在在过年”,这时,哈尼族满怀丰收的喜悦,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佳肴,酒足饭饱后,敲响铓锣,跳起欢快的棕扇舞,借此衷心感谢大自然一年来赋予庄稼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庆祝获得的丰收。同时,他们怀着满心的虔诚,祈求大自然中的田地诸神、祖先保佑他们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因此,十月年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重要和重大的节日,它延续时间最长,内容也最丰富。[16]
制作糯米面团子 摄影:白岩松
“扎勒特”意即捏做糯米面团子,主祭天神和祖先。根据哈尼族古老的历法,新旧年交替在农历十月,农历九月最后一个卯兔日即是旧岁岁末,十月第一个辰龙日即是新年第一天,相当于汉族春节的正月初一。因此,十月年一般从阴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起,至申猴日止,历时5~6天。节日期间,山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鼓声终日不停,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妇女舂糯米粑粑和团子面,男人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敬献天地和祖先。
过年当天清晨在门外煮早饭 摄影:白岩松
过年那天早上,每家都要在家门口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熟,献祭给客死异乡的家人或村里的亡灵。哈尼人认为每逢过年过节时这些亡灵都会回来,但他们进不了家门,必须在门外敬奉他们。除了准备出嫁的姑娘外,本家男子和小女孩都可以出来吃这些鸡肉,但不得拿入室内,而且在没吃饱前他们也不准和屋里人搭话。吃完后回到屋里,再杀鸡、做糯米团子。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哈尼人过大年都要吃团子,这意味着年龄又增长了一岁,见识也随之增加了。所以,大人在不懂事的小孩子面前显示自己阅历丰富时,往往爱说:“我比你们多吃了几个团哩。”
十月年时给祖先的供品 摄影:白岩松
新年当天也就是辰龙日那天,全寨还要共同杀一头猪作祭品。这头猪哈尼语谓为“生訇”,意思是“共同分的”。无论“生訇”猪是大是小,宰杀后必须按全寨户头平均分配。分配时尤其不能缺了血和肝,哪怕每家只能分到一点点,也要家家都顾到。这样做的意义是全寨各户都能用同一头猪的肉分别祭祀各家的祖先。分配好后,各家女主人必须抬着这些寨里分回的“生訇”肉和酒、茶、饭等向祖先的神位祭献,然后全家人再跪拜。
准备杀年猪 摄影:白岩松
在这几天中,大家都相互走亲访友、赶场集会,小孩子由母亲带回娘家“认舅舅”,已经出嫁的姑娘也带着酒肉等食品回来参加祭祖活动。年轻男女游戏谈情,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对歌作乐。还要敬请其他民族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整个山寨洋溢着一派节庆的欢乐气氛。
杀年猪 摄影:白岩松
在十月年后期,要举行长街酒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长街酒宴哈尼语叫做“支角夺”,因各地方言差异所致,也有“多角夺”“资乌都”等叫法。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支角夺”是新年“扎勒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地区的哈尼族在农历二月祭护寨神时举行。
举行“支角夺”活动时,寨子小的只进行一个下午,而大寨子一般却要分三个小组,分三个下午进行。每组轮流做一次东,负责一个下午的酒宴,其余两组扶老携幼前去喝酒联欢,到第二天第三天再换过来。
年 饭 摄影:白岩松
轮到做东的这天下午,小组里的每户人家都要做一桌丰盛的菜肴,准备好几斤酒,连桌子一起抬到指定的街头摆起来。哪家的菜做得越多、越好吃,就越有面子。所以家家户户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菜特意留下来,等到“支角夺”时做出来让大家品尝。届时,各户精心准备出来的佳肴美味一桌接一桌摆开,短的几十米、上百米,长则几百米,远看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故长街宴又名“长龙宴”。
到下午5点钟左右,寨子里便会响起震天的锣鼓声。这时,全寨人身着节日盛装,聚拢到街心来。座位没有特殊的安排,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组合,围桌就座。待到大家都入座后,锣鼓声便停止了。接着要先给锣鼓敬酒、献菜。锣鼓手端着锣、抬着鼓,逐桌接受敬献。大家要往锣鼓上倒点酒、挟点菜。完了后,所有人齐声高呼“唆——”表示祝贺。敬完锣鼓,还要给寨子里的女性长者敬酒。由一对年轻姑娘来敬。姑娘一人举杯,一人端壶倒酒,逐一给女性长者敬酒。待她们喝下酒后,晚辈们齐声为她们喝彩。敬完寨中所有女性长者后,由妇女们首先开始动筷子,然后男人们才能举筷拿杯。此时,小伙子们也纷纷向每桌上的男性长者敬酒,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山寨成了欢乐的海洋。只有亲身经历其情其景,才能真正感受到哈尼人的热情豪放。
宴席会持续到太阳落山,天空抹黑。这时,由小伙子们烧起一堆堆篝火,敲起生皮鼓、铓锣,弹起三弦、四弦,吹起树叶、竹笛,大家围着篝火,踏着鼓点翩翩起舞,一直欢庆到深夜。
“昂玛突”仪式 摄影:白永芳
二、昂玛突(祭寨神)
哈尼族另一个重大的节日是“昂玛突”。
以前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法也是口传的。在哈尼人的传说中,是一棵大树启发了先祖们对于历法的思考:“树根有十二枝,一年算作十二月;树干有十三节,一轮就是十三天;树王有三十整,一月定作三十天;树王有叶三十三,一年定做三百六十天。”这棵给予哈尼人历法智慧的树王被他们称为“大天的日月树”。红河州绿春县还流传着关于一棵巨大无比的大树的传说:一位哈尼族姑娘漫游世界归来,筋疲力尽的她在“艾倮边”的泉水边坐下,把随身携带的芦苇拐杖插在泉水边,双手捧水喝,当她喝饱了水抬起头来,却发现哈尼大地变得一片漆黑,原来她的拐杖长成了一棵巨树遮挡住了日月星辰的光辉。这棵大树的出现打乱了哈尼人平静的生活,使他们进入了一种昼夜不分没有时间概念的混沌中。在经过艰难的努力后,哈尼人终于合力把那棵大树砍倒了。根据对其根、茎、枝、叶等的研究,他们得出一年分为12个月,一个月30天,总共365天的历法计算基础。
这些传说充分说明哈尼人的历法计算源于自然,他们的节律时令是通过对自然认真细致的观察获得的,再加上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自然,因此他们非常崇拜自然,也就有了“昂玛突”这种祭祀活动。
每个哈尼族寨子上方都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这是选寨址时就要规划入内的。在选寨址时,要在村子上方选好一片树林,并在林中选定一棵最挺拔、苍劲、壮实的常青树。这片树林就是当地哈尼人眼中神圣的“竜林”,哈尼语称为“昂玛玛丛”(意为寨神林),“祭竜”的主要仪式都在竜林中举行。而这棵最壮实的常青树就是“竜树”了,哈尼语叫做“昂玛阿波”(即寨神树)。竜树四周要围起来,平时不准人出入,更不许牲口进去,不准人乱砍树枝。每年开春时节,寨子里的“咪谷”都要祈求竜树给寨子平安,给寨人健康,给梯田好收成。昂玛突活动的主题是祭祀自然,是人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它是哈尼族一项最隆重、盛大和庄严,充满着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的宗教祭祀活动,同时又被看作是一年中重大的节日之一,体现出哈尼族的很多世俗节日与宗教祭典的有机结合。节日庆典与宗教祭祀融为一体,在哈尼族社会中相融共生,难以割裂。在哈尼族的众多节日中,昂玛突最为充分地表现了哈尼族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哈尼族认为,高山、密林、大河以及五谷和牲畜等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相应的专职神灵主宰,而寨神(寨神树)被看作是人的保护神。以树为神,意为家庭、寨子就像有生命的树一样可以繁衍生长数百年,时间越长,生长得越茂盛。哈尼族认为村寨的繁盛衰败,人丁的兴旺与否,五谷六畜的丰产歉收都取决于寨神的意志。因此,在每年十月年过后的初春时节,各村寨都要杀牲虔诚地祭献寨神。[17]
竜 树 摄影:刘镜净
每年的“昂玛突”祭祀活动都选在旧历二月属龙的这一天开始,整个活动历时3~7天。“祭竜”的几日内,人们不参加劳动,不说不吉利的话。祭祀活动由“咪谷”主持。“咪谷”由全村群众推选产生,必须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家庭清白,懂得祭祀内容,会念祭词,受到广大群众尊重的人才能担任。具体条件有:一是人品好,未干过坏事;二是儿孙满堂;三是父母兄弟无人偷窃过,无人暴死,惨死;四是未结过两次婚,为人正直;五是建寨时就住在寨中的男家长。被选中担任“咪谷”的人头扎黑巾身穿黑衣,象征绝对的权威,集中地体现了古老哈尼民族的信仰色彩。在祭祀之前,“咪谷”要沐浴更衣,不乱吃食物,甚至睡觉也不得翻身,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与恭敬。
竜树上的祭献物品 摄影:白永芳
昂玛突包括祭山、祭祖、祭社林等内容。首先要杀鸡祭外鬼,并自制符以抵御外鬼进入,表示避邪。也就是先由“咪谷”把村寨里的火神、瘟神送出村寨外,然后把涂上狗血的木刀、木枪悬挂在村路口上,以驱逐寨中邪恶,避免外来人带入灾难。这时外人不许进入村寨,如果有不懂规矩的人进寨子了,那就不准出去,要以酒肉款待他,待一切祭祀活动结束方能离开村寨。
祭祀寨神要用最干净的井水。因此,祭祀之前要认真清洗水井。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都会主动到井边砍草扫地,清洗水井,然后,由摩批或寨子里有威望的老者杀白公鸡,祭水井。因为他们认为水来自于山,所以同时还要祭山。又因为山是靠林养育的,所以,哈尼族一般都将水井建造在树下。
“昂玛突”杀猪祭祀 摄影:白永芳
祭祀竜树开始,“咪谷”一边口念咒语,一边亲手宰杀猪、鸡等牺牲,尔后由众人将其开肠破肚,置于竜树前的供桌上,再献上酒、菜、花、果、蛋、糯米饭等供品。接着,敲响铓锣大鼓,“咪谷”唱起哈巴,祈求竜神保佑五谷丰登,村寨平安。同时,还要唱叙农耕经验。第二天,全村人都各自带上酒食餐具来到寨神树下,每户用一个篾桌,摆成一个大筵席,“咪谷”坐在正中,其余都在两旁坐下,继续听“咪谷”吟唱哈巴。主要内容仍是祈求竜神保佑,并要人们不忘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美德。随后大家边唱边喝酒,所唱内容涉及面甚广,有民族历史传说,有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祝愿,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唱得好的人,将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唱完后,还会举行欢乐的酒宴。由“咪谷”先带领人们合着鼓点跳起来,不论年长者或是年轻人,所有人都投入地跳着。“祭竜”活动在此进入了高潮。
杀鸡祭水井 摄影:黄绍文
除定期在旧历冬月举行祭竜活动外,平时遇到野兽进寨、母鸡学公鸡叫、狗上房顶、发生水火灾害等不吉利的事件,也要举行临时的“祭竜”活动,以求消灾免难。有时也有人抱着鸡向竜树虔诚跪拜,祈福求子。来年若家里添了男丁,在大摆的宴席上,将会出现鸟肉。若是生了女儿,则会以鱼隐喻。还有,在哈尼人的概念中,小孩子到13岁就成人了,这时,他们就要拿一只鸡向竜树祭拜,以此表示取得公民权,不管今后人在何处,竜树将一辈子赐福于你,保佑着你的安康。这样的“祭竜”活动是很常见的。
“昂玛突”仪式上的咪谷 摄影:白永芳
三、里玛主(黄饭节)
祭寨神“昂玛突”之后,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在枝头布谷鸟的清脆叫声中,在山坡上黄饭花的阵阵清香中,一年一度梯田农耕的序幕就揭开了。在这个耕种的季节,哈尼族要过一年一度的“里玛主”,即黄饭节(有的也叫“染黄粑粑节”)。“里玛主”在哈尼语里的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哈尼人以这个节日向报春的布谷鸟虔诚敬献。布谷鸟是哈尼族心中最喜爱和崇奉的鸟,被哈尼人亲切地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哈尼人不论男女老幼,若是在当年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声,都要回答一声“我听见了!”以表示对春天的欢迎。据传说,布谷鸟是天宫中的神鸟,因远古时候哈尼人不会分四季,种庄稼不知节令,一年辛辛苦苦还是过着苦日子,天神“阿波莫咪”看到哈尼人的这种生活非常同情,便派遣布谷鸟来帮助他们。布谷鸟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在飞到一片叫“巷阿窝尼崩”的大海上空时,筋疲力尽飞不动了,眼看就要掉进茫茫的大海里,这时多亏突然从大海中间升起的一条龙尾变成了一棵大树,让它在上面歇脚,这才缓过气来。就这样,布谷鸟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才来到哈尼山寨,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了人间,唤醒哈尼人开始耕种。在布谷鸟的帮助下,哈尼族从此学会了分四季,分时令,懂得何时春种、夏锄、秋收和冬藏,结束四季不分的日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表示不忘布谷鸟的恩情,哈尼族每年阳春三月都要用黄糯米饭或粑粑祭献布谷鸟。
蒸黄饭 摄影:白岩松
每年,待到大多数人都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一个属羊的日子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黄饭花,挤出它的花汁来浸泡糯米。经过这样的浸泡后,蒸出的糯米饭就会是金黄喷香的了。除此之外,还要煮一些红蛋,一起祭献给布谷鸟。红蛋壳和泡过糯米的花枝要抛到屋顶上。传说,这样做后可以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寨子里的男女青年们会装扮一新,聚在村坡寨头的山野草坪上玩乐,借机谈情说爱,物色对象。男子还会举行摔跤活动。
四、开秧门(栽秧节)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里玛主”一过,农历三月中旬,居住在哀牢山的哈尼农家的插秧季节也就到了。每逢春耕之前,各户都要选定一个好日子来过栽秧节,也叫“开秧门”,是以家庭或村寨为单位进行的节日。“开秧门”这一天,整个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他们以这种古朴的传统仪式来迎接播种的日子。
一般哈尼族插秧须选定良辰吉日,属龙、猴、狗、马的日子都可以。
插秧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来献天地。一大早,各户男性家长要备好糯米饭、熟鸡蛋或熟鸭蛋、几片盐酸果树叶以及蒿枝做成的筷子,并将它们置于自家水田的水口处,行完这些仪式后方可插秧。插秧时,要先插三撮,一撮代表人吃的,一撮代表牲口吃的,一撮代表所有的庄稼,然后用竹箩罩起来,直到秧插完了之后才能拿起来。之后,围田快跑一圈,预示着今年的插秧能顺利地尽快结束。举行“开秧门”仪式的目的是希望避免天灾,避免虫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哈尼族的传统,媳妇是插秧的能手,因此,插秧季节媳妇们都要从外地或娘家赶回来,栽下来年喜庆丰收的秧苗。
根据风俗,“开秧门”这天,凡是从进行仪式的水田边经过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主人都会将你拉下田去参加这一活动。就算你不会插秧,只是随便插上几支,主人也很高兴,因为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五、苦扎扎(六月节)
“苦扎扎”即六月节,是哈尼族的小年。是他们一年中仅次于十月年和“昂玛突”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于农历五月举行。因其时正值公历六月间,所以又叫六月节。也有地区在“火把节”期间(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或四月底举行。这个时节正是农闲季节,繁忙的春耕栽种结束,哈尼山寨的主要农事活动也结束了,人们有了短暂的空闲,需要休息调整,以准备迎接收获季节的到来。因此,“苦扎扎”既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庄稼丰收,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节日,又是人们进行社交娱乐、调剂疲累身心的节日。
关于“苦扎扎”为什么在六月举行,哈尼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苦扎扎”是在正月间。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哈尼山寨,翠竹环绕,群花盛开。俄最(传说是参加人间过“苦扎扎”的神。此神到来,人们才能开始欢度苦扎扎)抖动金缰绳,骑着白花马,来到哈尼山寨脚下,让牧童看着马,就进寨过“苦扎扎”去了。不料,那牧童嫌孤独,也跑到山寨里和其他孩子玩耍,只是不时站到高的地方往寨脚看一看,看到寨脚有白花花的东西就以为是白花马在那里。待俄最酒足饭饱要回去时,到寨脚一看,白花马不见了。原来,牧童看到的白花花的东西,是一树梨花,而不是马。经再三追查,才知道白花马是让鸽打(一种白头鸟)偷去卖了。后来,马虽找回来了,但牵马的金缰绳却丢了。俄最骑着白花马回去时,向人们告别道:
马似花来花像马,
花马难分难找马。
从此春天我不来,
待到六月我自来。
六月节上撵磨秋的盛况 摄影:陈德珊
从那以后,人们便把“苦扎扎”改到六月份,那鸽打生怕俄最要它赔还金缰绳,就全家都戴上了白头巾(哈尼族爹妈死了要戴白头巾,表示戴孝。鸽打一家戴白头巾是想借爹妈死了,家里困难而赖账),一直戴到现在,还不敢脱下来哩。[18]
“苦扎扎”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节期3~5天,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苦扎扎”的典型活动是撵磨秋。
关于撵磨秋,哈尼族地方有很多古老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哈尼族很早就学会了开田种地,但是,在开垦梯田的劳动中,他们得罪伤害了生活在泥土里的泥鳅、黄鳝、蚯蚓、蚂蚁等动物。这些动物遂联合起来到天神那儿去告状,请求天神惩罚哈尼族,若天神不依,它们就要自己报复哈尼族,让他们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一直比较宠爱哈尼族的天神为了安抚这些小动物,答应说他会在每年栽种结束后把哈尼族一个个抛到半空中,以此惩罚。从此,每到农历五月间哈尼族就要过“苦扎扎”节,并且要撵磨秋。这些小动物看到人们在磨秋上荡到半空,以为他们受到了天神的惩罚,便不再报复他们。第二种传说是说哈尼人撵磨秋是为了借助磨秋旋转的力量把一个哈尼族的始祖宗神“阿波威嘴”送回天宫。“阿波威嘴”是哈尼族的始祖宗神,也是保佑庄稼的神。每年栽种结束后,他都会骑着一匹闪闪发光的大白马下到哈尼山寨来巡视,看庄稼的栽种情况如何,看哈尼人的生活如何。人们也连续几天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来迎接他。在节日的最后一天,人们便撵磨秋,借助磨秋旋转的力量把“阿波威嘴”送回天宫。后来,这个节日就变成了“苦扎扎”节,撵磨秋也成了“苦扎扎”节上最典型的活动。还有一种传说,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月,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苦扎扎”节。还有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哈尼山寨里住着两兄妹,哥哥叫阿朗,妹妹叫阿昂。阿朗聪明勇敢,阿昂美丽善良,而且兄妹俩总是热心帮助寨子里的乡亲们干活儿,大家都很喜欢他们。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的时间不定,有时一个都不出来,有时又两个一块儿出来,长此以往,地上的万物都没法正常生长,庄稼没有收成,乡亲们的生活也无法继续。阿朗和阿昂为了大家,决定到天上去找太阳和月亮。他们砍来栗树做成磨秋,骑到上面,磨秋便飞一般旋转起来把他们送到了天上。最后,兄妹俩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从那以后,太阳便只在白天出现,而月亮就在晚上出来。任务虽然完成了,可不幸的是,哥哥阿朗被太阳烤死了,妹妹阿昂被月亮冻死了。为了纪念阿朗和阿昂,以后每年过“苦扎扎”时,人们都要支磨秋,打磨秋。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山寨,做了一个磨秋,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树枝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快地唱起歌来,天神听到它们的歌唱声,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十分怀念七仙女,从此以后每年过“苦扎扎”时都要撵磨秋。
祭水井 摄影:白永芳
节日的第一天,各寨要淘洗自己村寨的水井,在井边宰杀一只小白公鸡,并摆上米饭、锥栗叶等供品祭祀水井神,要由寨中年轻小伙子在井边栽上三棵黄豆、三棵苤菜。然后,要从山上砍回一棵笔直的青松树,用它在磨秋场上架设磨秋。架磨秋的方法是将树木的一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十分光滑,以免划伤打磨秋人的手。除此之外,还要用栗木和藤条架起转秋和荡秋,供大家娱乐。这天还是迎接祖宗神“阿波威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以酒、菜、饭和茶水献祖宗,表示迎接先祖回家过节。
祭“孤魂”的祭品 摄影:白岩松
第二天,各家要在大门外杀一只羊,煮一锅鸡蛋、鸭蛋,象征把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挡在门外,并祭献客死异乡之人。一般这天整个寨子要集体杀一头牛或猪(其中以杀牛居多),按户均分,让大家拿回去敬献天地和祖先。敬献过的第一碗饭,加上一些酒肉后要让全家族辈分最高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开始吃。这天晚辈也要给长辈敬酒、肉、饭各一碗,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红粑粑回去祭祖。
家中的男主人献饭 摄影:白岩松
从第三天起,人们都身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寨子里的磨秋场上。大家都自备饭菜,围坐在磨秋场上聚餐。饭后,由摩批主持撵磨秋仪式。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食摩批手中的汤圆,因为据说吃了这种吉祥的汤圆后能祛邪防病。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接着还要请寨中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先骑磨秋,也就是“开秋”。在他们象征性地甩了几圈以后,还要找已婚并已有两个孩子,父母健在且家庭完整的男女各四人骑上去,这之后村寨里的其他人才能去骑。打磨秋是哈尼人一项充满情趣的娱乐活动,也可以说是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所骑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以借力,使磨秋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甩秋人的速度越快,围观的人就越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哈尼族的独绳秋千也颇具特色。秋千立于斜坡上,4根支架的顶上交叉成“十”字捆绑,上装一根横木,横木上部拴一根拇指粗的藤条,下端结一扣,藤条中段拴一根约2米长的细藤条。男子将一只脚踩在扣上或将腿伸入扣中,两手紧握藤条,另一条腿蹬地起动。旁人可拉动细藤条牵送。秋千荡得越高,大家越高兴。妇女荡秋千时,可在扣上套一块60~70厘米长,30厘米宽的木板,既可站在木板上打单人或双人秋千,也可一人站在木板上来回荡动。到那时,只见磨秋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打磨秋、荡秋千,吹把乌、木叶,跳藤绳、对山歌,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罗作舞,欢声笑语直冲云霄。是夜,每家每户还要点燃一把松明火把,并把砍磨秋时分到的磨秋屑点燃,对屋子的各个角落一一进行薰扫,以驱恶除邪。六月节时哈尼人还要争相去抢新水,谁先抢到新水,就意味着幸运。
六月节咪谷接新水 摄影:白永芳
六月节村民抢新水 摄影:白永芳
六、尝新节
尝新节也叫“新米节”。当秋收即将来临,哈尼山区新竹挺秀,这一年的稻谷渐渐变黄,新谷子打出来,舂出新米来时,哈尼族各村寨便会由长者或是摩批择定吉日吃新米——也就是过尝新节,想通过“尝新”祭祖,祈求祖先保佑粮食能够顺利收获。过尝新节的时间各村寨不尽一致,要根据各家收割稻谷的时间而定。稻谷早熟的早过,晚熟的晚过。但一般都在农历八月十五以前,另外,一定要选择属龙或属狗的吉日才能举行。
为什么尝新节要选在属狗的日子,这其中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哈尼人居住在一条大河边。有一年河水突然上涨,冲毁了所有的田地和村寨,卷走了五谷种子。没有了种子,便无法播种,人们陷入绝望。这时,有一条大黑狗游过了波涛汹涌的大河,给人们衔回了一束谷种。多亏了这些谷种,哈尼人才得以生存下来。为了记住狗衔回谷种的恩情,从此,人们就把尝新节的日期选在了属狗的日子里。
过尝新节时,要在陈米上面撒上当年的新米蒸出一甑米饭来祭祀祖先。陈米上面撒新米,表示陈米还没吃完就又收获了新米,预示着哈尼人衣食无忧,年年有余。用它来祭祀祖先,让祖先在收获季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帮忙看护好庄稼。然后,要用新米糠喂猪,用新碎米喂鸡,这也是祈求永不断粮。
尝新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摆酒,相互邀请来品尝自家的新谷,共庆丰收。
七、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自2005年4月至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每届均有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近万名游客参与其中。其中,哈尼太阳节在2010年被评为“2010年度云南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品牌”。自第二届开始,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举办时间定于每年五一节期间,活动时间为2~3天。
墨江哈尼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恰好从县城中心穿过。北回归线穿过的城市大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墨江县却是其中少有的绿洲,江河众多,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被誉为“太阳转身的地方”。
这个北回归线上的小城还有另外一个美誉——“双胞胎之乡”。双胞胎是人类生殖繁衍中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在人群中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据不完全统计,墨江全县38万人口中双胞胎就有1200多对。在墨江,这种双生现象不仅体现在人类繁衍中,动植物的孪生现象也不胜枚举。
有关专家称,此类现象可能与墨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遗传基因有关,但具体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据介绍,该县河西村有一口神奇的古井——河西双胞井,许多夫妻相信喝下双胞井水,拜双胞神,就可以祈求生下双胞胎。这些神秘的现象和传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墨江,也使得墨江“双胞胎文化”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19]。
哈尼双胞胎节的水上游戏活动吸引了中外游客 摄影:刀咏
在双胞胎节和太阳节期间,当地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及庆祝仪式,除了近万人的篝火歌舞晚会之外,海内外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千对双胞胎大巡游、哈尼抹黑脸狂欢活动、北回归线上的婚礼、双胞文化展以及水上竞赛、酒歌划拳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哈尼民俗文化活动,体验浓郁的哈尼风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