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发展与真实发展——发展价值的伦理检视[1]
李永宁 杨 勇[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了时代主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伴随新的发展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发展就是进步的,发展就是伦理的”这些传统发展观念受到了质疑。对于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疑问: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吗?发展就是天然合理吗?发展就是普遍公正吗?发展是必然的善吗?人们对发展问题的反思,说明一个事实:发展应该接受伦理的检视和道德的批判。所以,发展伦理学应运而生。
发展理论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至今已蔚成风气。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从两种迥然有异的观点争论开始:一种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一种则是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而全面发展的整体发展观。正是在这两种发展观点的相互争鸣中,人们开始把发展理论及社会发展事实与伦理科学联系起来,用伦理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透过社会发展的事实,人们意识到发展不再是经济腾飞的代名词,更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就像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所说的“未来的道路是发展而不是增长”[3],社会发展绝不等于经济增长,并且社会发展的出路也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增长。发展应该也必须体现价值观问题,理应接受伦理道德的检视。本文即是在发展伦理角度下,从真、假两个方面对发展内涵的检视与批判。
一、何谓虚假发展
审视人类走过的近一个世纪的道路,多半的历程“我们喜欢把增长作为变现创造力的方式并盲目相信”,这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社会发展模式不仅没能解决人类社会中的贫困状况,反而造成了诸多难以应对的灾难。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我们不得不反思发展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或者人类的发展目标需要进行重新选择。回顾发展初衷,其一个重要使命是消除贫困。但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不仅没有消除贫困现象,反而加剧了更普遍的贫困。这就引起我们对发展真实性的反思,也就有了虚假发展理论的界定。所以说,虚假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过程中违背发展初衷现象的一种反思。
(一)“虚假发展”的学理含义
要真正理解虚假发展的含义,有必要对“虚假”的词性做简单分析。“虚假”的英文解释为“false”,“虚假发展”在经济学中有专门解释,即“pseudo-development”,本文是对虚假现象的阐述,所以应该为“falseappearance”。“虚假”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1.假的,不真实的;2.假借,假托。中华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与实际不相符的”。从“虚假”的词性解释中可以看出“虚假发展”是指一种错误的发展观,是违背规律性的发展过程。虚假发展理论是对发展过程中的违背发展终极目的的“假”现象,即哲学中所谓“假问题”的研究。“‘假问题’是把子虚乌有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对象,它没有真实反映事物的矛盾状况”[4]。“‘假问题’是实际、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的问题,因而也是不恰当和没有意义的问题”[5]。从虚假的哲学含义可以看出,虚假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发展。虚假发展有发展之实而没有发展之值,或者说是借发展之名而进行的恶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具有危害性的发展行为。虚假的发展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其真实目的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虚假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虚假发展是相对于真实发展理论而提出的。因为发展过程的某些环节背离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或者说有些发展事实表面看来似乎是符合发展规律,但是长远来看却经不起社会发展理论的检验,违背了发展的初衷,所以,把这种发展现象定性为“虚假”的概念。虚假发展是对社会发展价值进行伦理审视的结果。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对于发展事实是否合伦理性,必须使之接受伦理价值的检视。发展价值的伦理检视结果违背伦理原则,或者发展过程中出现反伦理的现象即是虚假发展的研究内容。
(二)发展过程中“反发展”、“零发展”现象
审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机。面对现代社会普遍推崇的增长式发展,卡思陀瑞狄思(C.Castoriadis)认为这种发展其实就是“社会想象的表意”(socialimaginarysignification)[6]。德尼·古莱(DenisGoulet)更直接地将这样的“发展”描述为“反发展”,他表示,一旦人们规范美好生活的基本因素——最佳生存、尊重、自由和自我实现等等——减弱而不是增强了,那么就导致了反发展[7]。
自人类步入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的症结根源于发展的异化。“发展使手段绝对化,使价值物质化,并产生结构决定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类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愈益清晰地凸显了发展导致的异化,其异化突出地反映在社会公正缺失、人的畸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丧失等方面。从资本主义自由化衍生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到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思潮泛滥;从人际关系的紧张、虚伪到人情淡薄、世风日下;从寂静的春天到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一直都在感觉到发展的问题存在。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经济价值的积累成了发展的代名词,于是出现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污染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现代社会中职业疾病,不治之症频频出现,使人类又忍受着疾病带来的伤痛。除了疾病所带来的伤痛以外,社会中的部分群体还遭受着贫穷、饥饿、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带来到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愈益发现人与自身关系的矛盾、人与他人关系的紧张、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现实的社会矛盾突出,人们日益感到失望、不满、烦躁和愤怒。这不是人类发展的初衷,而是发展过程中的“反发展”现象。
贫富差距加剧现象是诠释“反发展”的又一力证。“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战后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贫困人口却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1995年的13亿,并且还在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增加。1984年世界上有36个最不发达国家,1994年增加到48个。从60年代到70年代,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有世界收入比例由70%上升到83%,而最贫困的20%人口所占世界收入比例则由2.3%下降为1.4%”[8]。国际间的贫富差距的加大明显反映出世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说明现代世界发展并不是普遍的发展,而是有条件的不公平发展。可见,工业化所推动的社会发展并没有真正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是一种无发展的增长(反发展)、或者是无增长的发展(零发展)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企图通过全面工业化以解决贫困问题,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的、可以量化的、有统一技术性标准的关于发展的指标体系。于是,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发展主义理论就应运而生。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运用不同的手段和路径,诸如高科技、工业化、国家干预或市场机制,产生出了不同类型的发展主义。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念:经济增长比不增长好,快速增长比缓慢增长好。这种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再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美好生活的信念,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和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指标。沃勒斯坦认为由国家政权推动的任何发展策略都只能是幻想[9],所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没能解决人类贫困问题,反而加剧了人类生存危机。
环境污染问题是现代发展必须考量的又一“反发展”现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不仅给我们造成了自然环境生存危机,还使我们明显感受到社会环境的生存危机。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造成的二次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在米格尔·利米亚·大卫看来,“一切导致欠发展和贫困的因素就在于对生态环境的摧残。”[10]面对高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必须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发展历程,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所有人的福利和生活质量。”[11]现代人已经认识到环境价值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福利之一,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的发展模式,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伪发展。
总而言之,发展的终极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更多人实现更多的自由和解放。经济发展只是人类进步的手段,如果这个手段绝对化,就会造成发展的异化。发展异化带来的只能是贫富的加剧、环境的污染、人性的扭曲、邪恶的上升;有经济量的增长而无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代价”的付出而无“善”的回报的反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发展”的恶果而全盘否定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质保障。因为害怕“反发展”而阻止经济增长,只能是永远的“零发展”,同样是人类历史的倒退。“反发展”和“零发展”为虚假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成为发展伦理的伦理向度之一。
二、何谓真实发展
作为发展伦理学的第二伦理向度,真实发展应合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社会事实,围绕发展目标、发展价值、发展手段等方面,对发展过程进行反思,以“善”、“恶”伦理视角,对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善”的价值观向导。真实发展主要涉及发展价值维度,是以社会发展过程为研究基础和前提,对发展过程做有意义的探索。真实发展是回答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问题。所以,真实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角度,即能够认识到虚假发展的存在;二是价值角度,即能够为未来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一)“真实发展”概念的哲学界定
“真实”的英文解释为“true”、“real”。“true”的意思更注重“真”的解释,是“与事实相符的”,而“real”的解释更侧重于发展的实然性,是“现实”之意。由此看来,真实发展用英文表示应为“truedevelopment”,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即有益于人类整体利益实现的发展。真实发展是哲学中“真问题”的研究。“‘真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恰当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如实地反映了客体的矛盾,抓住了事物矛盾的症结。”“真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有意义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提出新的看待事物,改进现状的角度,而且可以在精神上激励研究者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12]因此,“真实发展”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发展价值审理与梳理;为将来发展探索合伦理性的有价值发展方向。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真实发展”的概念,还要从“真”的哲学角度把握“真实发展”的内涵。按照传统认识论中真理论的观点,“真”有三种解释:一是符合论的解释。根据这种理论,一个信念,当它“符合事实”时才是真的。二是融贯论的解释。根据这种理论,一个信念或命题,当它与其他(尽可能和它们中的最大多数)信念或命题“相融贯”时才是真的。三是实用论。根据这种理论,一个信念或命题,当它“有用”时才是真的。与其说真实发展理论是在求“真”,不如说是“求实”。真实发展不仅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更要把问题放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全面地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以伦理为准绳,是真实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真实发展理论的研究意义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发展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伦理问题,人类的发展需要伦理原则补充。发展过程应该始终“贯穿着一条道德主线,这其中,他深切地关怀着人及其尊严”[13]。路易·约瑟夫·勒布雷特把发展界定为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新文明的创造,认为发展过程是“从较少人道向较多人道阶段的一系列过度”。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回避那些实证主义者轻蔑地称作‘价值判断’的问题。‘发展’必然是个规范性的概念,几乎同改进是同义词。如果佯装不知,则正好是隐瞒自己的价值判断”[14]。真实发展的理论是在伦理的指导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研究,是对人类发展的真实价值进行探讨,使发展过程更具人道。真实发展理论是实现经济学与伦理学对话的桥梁,是连接伦理价值与道德哲学的纽带。
(二)真实发展的现实意义
真实发展是对社会发展全面而真实的审视,其现实意义应该是对社会发展的伦理检视。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所以真实发展最根本的现实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所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始终联系在一起,社会发展应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表明,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伦理发展是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促进人全面发展,必须对真实发展的理论成果深入探析。
提出真实发展理论研究既是对我国改革成就的价值认定,又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代价的批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借鉴吸收西方优秀发展成果的同时,又避免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胡锦涛同志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发展策略是我党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所提出的先进的发展理念,是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是指导社会真实发展方针。30年来,通过解放思想,人的思想观念得以与时俱进,人性发展得到全面提升。
“真实发展”是与“虚假发展”相比较而得出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理论经验。真实发展理论是人们对社会发展弃“恶”扬“善”的认识,它体现了社会进步与文明,是社会利益得以实现的反映。真实发展理论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方法和途径的经验总结。真实发展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环境智慧就不能有健全地发展伦理”,“真实发展的伦理就是生态智慧的伦理。健全发展责成并实施生态智慧,正如生态智慧(整体和全面的解释)也促进健全和和谐人类发展”。德尼·古莱还引用马克思的观点,对真实发展做分析:“马克思认为真正富有的人是活得丰富而不是拥有富足。这种区分也适用于国家:真正‘发达的’国家是它的人民即使并未拥有财富但却活得丰富的国家。”人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真实发展应该促进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
三、虚假发展、真实发展与发展伦理的关联
虚假发展和真实发展是对发展价值问题的更深一步的认识和更加清晰的梳理。发展伦理是对发展的价值问题做出批判性反思,即引导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价值原则、价值尺度进行前提性的检讨和追问。虚假发展与真实发展研究是对现实中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武器,目的是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发展的伦理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对社会发展进行伦理审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实践找到一些更合理的进途,使社会发展更多一些伦理向度,更具人道,更好地发展,使社会发展决策和实施者自觉担当起社会发展的伦理责任,真正促进社会和每个人的幸福。发展伦理研究是对人类的发展历史、发展进程、发展方向的价值清理和批判,使人类的发展保有伦理的空间维度和伦理的时间维度,即保有公正性,并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虚假发展、真实发展从人的利益角度审视社会发展价值,与发展伦理基本问题保有主体的一致性。发展伦理从人的角度探索古老的哲学命题:美好生活是什么?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对大自然应采取什么立场?发展伦理学的构建目的是为未来发展提供有益于人发展的价值向度,为未来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对虚假发展、真实发展的研究正是从发展的既定事实出发,汲取失败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发展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奠基有力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注释】
[1]基金项目,本书为2008年度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虚假发展与真实发展——发展价值的伦理检视》阶段性成果。
[2]李永宁,女,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育科教师。
[3]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
[4]周正刚:《认识结果论》[J],《求索》,1995,(2),79。
[5]王兆璟:《应重视真假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9月9日。
[6]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1。
[7]德尼·古莱著,高铦、李继红译:《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3。
[8]徐文渊主编:《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2。
[9]许宝强、汪晖主编:《发展的幻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
[10]杨主编:《全球化: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
[11]约瑟夫·熊彼特著,李默译:《财富增长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0。
[12]陈向明:《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J],《教育评论》,1999(1)。
[13]Peter Coy:‘The Mother Teresa of Economics’,Business Week,No.3601,October26,1998:44.
[14]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6,47。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