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解读,基于全球化视角

“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解读,基于全球化视角

时间:2023-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解读——基于全球化视角李洁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它通过货物和产品、信息、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将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当全球化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世界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时,“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也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解读——基于全球化视角

李 洁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它通过货物和产品、信息、知识和文化的交流将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由于技术、通信、科学、运输和工业发生了空前的进步,这种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极富戏剧性。当全球化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世界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时,“新上海人”的生存境遇也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发展境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首先经历了改革开放、外商投资和市场经济转型等一系列变革,最直接的结果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载体——企业组织发生了变革,继而又引发了人们上层建筑即组织文化观念的变革。

据统计,改革开放至2006年,上海已累计吸引了6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项目超过4万个。尤其最近5年里,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50家已落户上海,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也不断移师浦东,仅2005年一年,FDI就高达68亿美元。(1)据2009年上海年鉴统计,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2 472家,合同外资总额1 418.62亿美元,实到外资额819.9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4个。(2)

21世纪的上海,势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复苏。然与此同时,上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仅140多万,不足城市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东京、新加坡、纽约、巴黎、伦敦。而且,在迫切需要发展的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和核电装备、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中,人才短缺更加突出。

例如,目前上海与世界上的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在很多指标上均有较大差距。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差距还是在人才方面。2004年上海金融系统人才总数11.5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4.3%,大学学历的也只占到32.2%。(3)另据上海金融学院发布《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指出,从总规模而言,世界上众多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均为10%以上,伦敦和纽约占比为11.5%,中国香港为14%,而上海金融业员工约20万(包括劳务派遣工),仅仅占全市就业人口的1%。从长期来看,作为拥有1 200万就业人口的上海来说,按照国际金融中心人才占比就业人口计算,金融从业人员及其配套复合型人才缺口至少100万以上。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4)

在上述形势下,“新上海人”早已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大锅饭”思想,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将全面获得西学技能并融入本土化的西方现代企业组织作为自己职业生活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全球化浪潮的他们开始用商业头脑把握发展机遇,用终身学习蕴量职业成功。

——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CFA)被称做“全球金融第一考”。据统计,2005年的CFA(特许金融投资分析师)资格认证,吸引了1 600位上海人报名参加全球统考,比上年度整整增长了200%,其中45%是大学教师等非金融领域的白领阶层。(5)一切只因上海日趋成为中国金融业中心,乃至成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投资分析师是目前最为紧缺的高级人才,有年薪超过百万的前景诱惑,而且大部分跨国公司只认CFA证书。据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协会)的公告,2007年我国新增400位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标志着我国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数增至1 200多,而且绝大多数在上海,他们的年均工资已超过了人民币20万。(6)

——物流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据2009~2012年上海物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统计,2007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8亿吨,同比增长7.6%;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 615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二。2007年全市物流业总产出为3 304.53亿元,增加值为1 5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3.1%,比上年高出0.1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预计到2010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13%。上海的物流企业已从1997年的40家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据悉,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上海物流企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评为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有45家,其中4A级以上占52.4%,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7)与此同时,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非常大,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其中北京的物流人才缺口达20万,而上海的物流人才缺口则达到50万。(8)

——一项京沪两地二手房交易的统计数据表明,前两年上海二手房市场一年的交易量超过20万套,而北京不足4万套。某记者写到,上海马路上的二手房中介公司比便利店还要多。另据熟悉京沪两地房地产的业内专家称,上海的房地产发展至少比北京领先了三四年的水平。(9)

——截至新千年,上海教育培训市场的年教育消费额已由八十年代初的几百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数十亿元,这笔巨资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上海各种培训证书目前已多达500多种,而且每年还要递增数十种。而在市教委注册的各类培训院校已达3 000多所,在劳动局注册的培训机构大概也有1 000多所。十年之后的2010年,上海市区域内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民办教育机构约有6 000家,其中2 000家由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民政部门注册登记;4 000家由工商部门注册登记。(10)

——据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报道,上海留学人员企业现正以每月新增10家的速度在发展,截至2000年1月底,上海留学人员共回国创办企业758家,其中大多数属于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朝阳企业”。(11)到2010年,上海将力争使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总量达到10万,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专家超过20万人次,常驻上海的外国专家累计达到15万人次。(12)

——另有统计数据表明,上海自我期许甚高的上班族,对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发烧,近三年来始终居高不下。MBA在40岁以下的新生代老板和企业高管中尤为流行,都已将它视作是与世界接轨的捷径。MBA就有可能在日后发展成一套通行于职场的话语系统,一种高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13)倘若你不步其后尘去读一读,不主动加入这个话语共同体,那你日后被老板或上司欣赏和提拔的可能性也会缩小一半,反之则会扩大一倍。换言之,读MBA就是抢到了谋高级职位的跑道,高升在前,高薪在望。

诸多数据显示,新上海人在上述新行业领域中十分活跃,这是全国各大小城市都有目共睹的。全球化全面激活了他们的商业头脑和学习意识,他们的组织文化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因而,在谋求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才会表现出对企业组织文化环境的自主、自由选择。全球化为新上海人的职场生活规划了一幅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机遇蓝图。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境遇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引发多元文化博弈均衡的格局。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势必会受这一变革的影响,而直接反映家庭文化样态的意识形态——家庭生活观念,也会呈现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新上海人的家庭生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20世纪,上海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频繁,新上海人的婚姻家庭观念首先发生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中国各个大型城市开始了一场涉外婚姻热,而其中,上海位居全国榜首。上海的境外女婿、洋媳妇几乎覆盖了全世界,1998年就已达到4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14)自此,上海涉外婚姻数量以每年2 800至3 200对的趋势上升,至2001年,总数已超过2.1万对,涉及国家也从日本、美国扩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15)2006年全市共办理涉外、涉侨以及涉中国港、澳、台地区居民的结婚登记2 960对,比上年上升22.97%。2009年仅1~5月,全市已有5.1万对新人登记,其中涉外婚姻为1 000多对。(16)有数据表明,在“文革”即将结束时的1975年,上海就出现了涉外婚姻,其中黄浦区9对,长宁区5对。如今每100对新婚夫妇中平均有3对是涉外婚姻,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名列第一。(17)

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经济发达地区卷起了第四次“单身浪潮”。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单身白领男女群体也均已冲破100万,调查还表明,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中。(18)据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婚恋观调查显示,年轻的女性白领中,单身贵族的比例在扩大,城市女性中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19)据考证,此次“单身潮”与以往“反对包办”、“知青返城”、“崇尚性自由”等三次情况不同,此次更多表现在经济方面。有报道称,由于住房、汽车等问题,中国人的结婚成本日益高涨,许多当事人望而生畏,恐惧婚姻的到来。这种现象在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最为突出。与此同时,城市晚婚晚育和丁克家庭也为数不小,据调查上海男性30岁结婚的占19.6%、女性28岁结婚的占16.5%,结婚不要小孩的占8.2%。(20)

另据零点调查公司2005年1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座城市对2 252名14岁~60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调查显示,约37%的居民认为,未来社会中“丁克家庭”会进一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这个数据超过平均水平达到38.1%。这个调查进一步显示,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认为“未来社会中丁克家庭会进一步增加”的比例更高。在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中,高达42.2%的人认为未来社会中丁克家庭这一社会现象会增长,在小学文化程度群体中,这一比例下降至23%;个人月均收入中上水平的人群中,将近6成(58.3%)者认同此观点,月均低收入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为26.1%。(21)

上海在爱情婚姻家庭观上开风气之先,另有下列数据为证:在全国倡导计划生育的同时代,上海又率先成为接受婚姻家庭新观念的学习典范。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已全面展开,各地区都自行规定了晚婚年龄,有的为男25岁、女23岁,而上海等地要男27岁、女25岁才能被批准结婚。(22)

可见,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上海,家庭生活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多代家庭日渐消亡,“晚婚少子”的核心家庭极为普遍。到了新上海人这一代,单身贵族、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双职工家庭、老龄化家庭、丁克家庭、同性恋家庭、多元文化家庭等家庭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不足为奇。总而言之,顺应全球化趋势的改革开放为新上海人多姿多彩的婚姻家庭生活推开了一扇学习之窗。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学习境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全球化”为中国教育发展在政府公共教育投资之外增加新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上海的教育全球化在改革开放、中国入世的历史进程中蓬勃发展、成绩喜人。

——新世纪,据统计,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目前已达239所,其中上海17所,北京11所。(23)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据2008年统计,上海市第一批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中国与日、美、韩、澳等国家外,还包括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23个。(24)而同期北京市第一批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共计47个。(25)

——中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博会之后,学习外语的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各地大中小学校及社会培训学校都不惜重金聘请英语外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外教人数已近十万人,外籍教师变得越来越抢手。(26)上海的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招聘外教的渠道通常有三:其一是在网上发布招聘广告;其二是国外相关机构推荐如英国文化协会等;其三是国内个人、组织、机构等介绍。第一种网络自主招聘为常用的招聘方式,不过该方法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还不一定能聘到好的老师,目前很多学校机构等也采用后两种招聘方式。对外教的基本要求是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为母语、有一定教学经验或持有TEFL/TESL/TESOL等资格证书。如果教授内容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知识,则要求外教具备理科专业背景或理科教学背景。(27)

——据了解,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序列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8)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8.91万。而从1978年到2000年,上海共有出国留学人员8万,其中84%为自费生,并且人数逐年上升,留学生结构也从前期的“精英”留学演化为目前的“大众”留学。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年增幅高达25%以上。(29)据上海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朱国祥介绍,目前上海回国留学生数量占全国首位,回国留学生最多的留学国家分别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美国,其中从英国、法国、德国回国发展的硕士比例最高,占到80%以上,而从美国回国发展的博士最多。(30)

综上分析,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新上海人有关教育途径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在专业化、职业化、非正规化的趋势上又兼具东渐西移的国际化特色,他们将面临以下五种方式的教育学习境遇: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学;在国外接受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如留学;接受国外教育机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在全球聘请优秀教师;利用国外知识产权。以上五种方式又可分为三类,一类以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为特征,如第四、第五两种方式;第二类以接受教育服务为特征,如第二、第三两种方式;第三类是以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为前提的教育服务提供,即第一种方式。除了以上五种方式之外,利用全球教育资源的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方式是对其他国家教育成果——优秀学生的利用,这方面美国的表现最为突出。

总之,教育全球化将促进我国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期待非正规教育系统得到迅速发展,而这一现象在上海尤为突出。新上海人抢占先机地把握教育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学习境遇,创造了极具海派特色的学习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生活境遇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诺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首创了“数字化生存”概念。尼葛诺庞帝解释道,数字化生存是指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换言之,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交流与交往行为,便是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说到底是信息变革的产物,它是以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以信息载体的变化为标志,迄今已产生了五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有了语言,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延伸,为人类交流信息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文字是语言的表达,它的发明为信息传输提供了信号,使信息的传递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将信息传输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三次信息革命是活字印刷的问世,它为信息传输开辟了更加广泛的空间范围,出现了报刊形式的现代大众通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和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使信息传输产生质的飞跃;第五次信息革命就实质和内容看,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信息处理问题,第二阶段是网络经济的出现,解决了信息传输问题,第三阶段的突破口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用机器代替人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社会生产逐步转向以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特征。第五次信息革命在诸多方面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导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由此,21世纪的生存法则——数字化生存与生存的数字化便应运而生。

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urcture),人称“信息高速公路”。发达国家相继仿效,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作为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现有的计算机联网服务及电视功能,能传递数据、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信息,其服务范围包括教育、金融、科研、卫生、商业和娱乐等极其广阔的领域,对全球经济及各国政治和文化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高速率、多媒体的全球性的信息网络时代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1994年5月,以“中科院北大清华”为核心的“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简称NCFC)已与Internet联通。我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了Internet。(31)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调查显示,过去半年来,90.6%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也就是说,2.7亿中国网民使用了宽带访问互联网,较2007年增长一个多亿。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和国家CN域名数(达1 357.2万)这三项指标排名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价值正在日益放大。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32)显然,中国目前已逐渐成为网络全球化的最大参与者。然而,在该趋势下,新上海人与中国其他城市人相比,他们对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往往处于勇于尝试、领先接纳或享受的优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网络经济兴起,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网络经济是一种包括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业、网络通讯业、网络技术产生等经济形式的全新经济形态,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产生影响。

以电子商务为例,2008年,据某知名机构发布《07中国网购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网购市场总量在594亿元左右,参加网购的用户达到了5 500万左右。照此计算,全国参加网购的网友在去年平均每人在网上消费了1 080元。而上海去年网购总额达70.1亿元,平均消费1 338元。这两个数据均位列全国榜首,比2006年增加了130%左右。其余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区。同时,上海注册参加网购的网民也比2006年增加了150多万人,达到523万。上海人的网购偏好也与众不同,其他区域的销量排行榜上居首的都是手机、通讯设备和笔记本电脑、配件等IT类物品,唯有上海是彩妆、香水、护肤、美体等美容用品。同时,去年上海市网购数量增幅最大的商品则是女士内衣、女士箱包、女鞋。从这一数据的产生推断,应该是上海网购女性比例较高所致。(33)而《2008中国网上购物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北京340万网上购物消费者,2007年在网上购物花销达到了74亿元,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在这一年中花了453元在网上进行购物消费。但是,上海网上购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是634元。(34)

以网络金融业为例。据说,上海股民登记在案的最高纪录超过600万,而同期北京股民仅200万,不及上海的三分之一。上海市统计局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提供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拥有股票和拥有存款并列成为上海居民的第一理财方式,其次是拥有国债和拥有保险等。

——虚拟社会出现,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有学者将信息时代由于网络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空间称为“第三自然”,即不同于现实社会(包括纯粹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特征有:首先,虚拟社会是一种表象存在,而不是一种物质存在,即它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在虚拟社会里,人的身心是相分离的;其次,虚拟社会是一个无国家边界、全球统一的社会。人们以其兴趣、爱好为导向,从而形成不同的网上生活空间性;第三,虚拟社会是一个权力分散的社会;第四,虚拟社会是多元的自由社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生活、交往,发表自己的见解。

虚拟社会的出现对人们的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或者通过ICQ、BBS、MSN、E-MAIL、QQ、SKYPE等网络通讯工具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或者到虚拟社区与来自全国、全世界的陌生人同时进行交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为止,上海网民总数为441万,占上海市人口总数的25.8%,网民普及率居全国第二。上海网民平均拥有E-mail账号为1.5个,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不包括垃圾邮件)为4.5封,收到垃圾邮件数12.8封,发出电子邮件数4封,接收到的垃圾邮件为正常邮件的近3倍。在上海网民组成结构方面:以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占到2/3,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用户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集中在200元及以下,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5小时,平均每周上网天数为4.6天。(35)另据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上海网民已达1 110万。(36)由此可知,上海市民对虚拟社会的热衷程度在全国之前列。

——网络文化形成,职业生活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使许多领域面目焕然一新,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称为数字文化,包括网络商店、网络公司、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上的电子咖啡屋和在线交谈等,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成为物质基础、以电子为介质、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高科技文化,具有传递信息、知识、娱乐服务和进行商业活动等强大功能,它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网络文化影响职业生活的典型之一就是将工业时代分割的办公和居家又合二为一,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了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标志着“自由职业者”的兴起。人们的职业生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工作和生活一体化的变革,“SOHO”的工作生活模式也因此而风靡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自90年代初期登陆中国,便迅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掀起一股旋风。据零点指标与《经济观察报》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的SOHO群体规模已经达到13.4万人。而上海虽然没有出现过此类专项统计,但依照“上海是自由职业者最多的城市”这样的说法推算,上海的SOHO族也应该至少有10万之众。(37)

网络文化影响职业生活的典型之二是利用互联网创业或者寻找工作成为首选方式。2008年7月2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的创业者问卷调查发布结果显示,上海超过八成创业者看好网上创业的前景,认为“网上开店”比传统商铺更具优势。(38)

总之,数字化生存的虚拟空间,不只是一个信息流通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新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学习空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感受到虚拟与真实的交叠、身体与心灵的交叠、全球与地方的交叠、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交叠。数字化实现了人类生活、学习、工作上的最大限度的开放、独立、自主、平等、民主、自由,实现了一种彻底个人化、个性化的学习生存。诸多事实表明,生长于信息网络全球化时代的新上海人,继承了勇于尝试、创新、冒险的海派学习与生活精神,在日常生活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变革的潮流中走在了E时代的前沿!

【注释】

(1)陈宪主编:《上海头脑》,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228页。

(2)资料来源: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2003shtj/tjnj/nj09.htm?d1=2009tjnj/C0711.htm,2009年10月31日。

(3)陈宪主编:《上海头脑》,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228页。

(4)《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网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50/2008/1105/139226/content_139226.html,2009年10月31日。

(5)《2007年中国CFA会员人数增幅巨大》,会计之窗http://www.accacn.cn/CFA/2008/0228/article_205.html,2009年1月12日。

(6)陈宪主编:《上海头脑》,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228页。

(7)《2009—2012年上海物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9886shanghaiwuliu.htm,2009年10月31日。

(8)侯亚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善及必备素质》,《市场研究》2007年第5期。

(9)陈宪主编:《上海头脑》,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228页。

(10)《上海2010将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慧聪网http://info.edu.hc360.com/2010/01/290953214531.shtml,2010年5月25日。

(11)刘云:《海外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科研管理》2001年第4期。

(12)《三年内力争十万“海归”聚申城》,《文汇报》2007年11月22日。

(13)陈宪主编:《上海头脑》,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228页。

(14)陈宝:《上海盘点20年涉外婚姻》,《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第6期。

(15)李天际:《跨国婚姻面面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第10期。

(16)《上海涉外婚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3/22/content_5882021.htm,2009年10月31日。

(17)金大陆:《婚姻之门——上海1966~1976年社会生活史研究》,《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18)施卫江:《结婚:作为面子的表象》,《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21期。

(19)王单:《新女性消费话语权的解读》,《广告大观(综合版)》,2004年第8期。

(20)杨蕾:《城市新兴住宅内部空间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1)《上海逾三成高学历人士想当“丁克”》,上海新闻网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3/node77025/userobject1ai1375675.html,2009年2月21日。

(22)《婚姻法修改:社会转型的晴雨表》,《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日。

(23)《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深圳教育在线http://www.szedu.net/vip/article/2008-5-27/30091-1.htm,2009年1月14日。

(24)《上海市第一批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名单》,上海教育网http://www.shmec.gov.cn/web/glxx/listInfo.php?id=40801,2009年1月14日。

(25)《北京市第一批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名单》,中外合办学教育网http://www.cfce.cn/web/List/hzbx/200804/523.html,2009年1月16日。

(26)曾智飞:《新时期下如何搞好外教的管理》,《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7)《上海外教市场现状》,上海外教网http://www.fltacn.com/article-81.html,2009年1月14日。

(28)《上海留学生创业园正式开建》,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中心网http://www.swliuxue.com/ne-windex/content.asp?id=332,2009年1月14日。

(29)《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留学生从精英到大众》,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gqtxw/200812/t20081225-842091-1.htm,2009年1月14日。

(30)《回国留学生就业:上海成“海归”首选城市》,上海热线网http://edu.online.sh.cn/education/gb/content/2008-02/28/content-2238726.htm,2009年1月14日。

(31)朱文光:《计算机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32)《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2010年5月1日。

(33)《上海网民去年网购交易额第一》,人民网http://ccdv.people.com.cn/GB/66982/6804090.html,2008年8月28日。

(34)《08中国网购调查》,中国经济网http://sci.ce.cn/yjjj/it/itxw/200805/29/t20080529_15666722.shtml,2009年1月15日。

(35)《上海网民总数达441万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5-05/23/content_2988762.htm,2009年1月15日。

(36)《多姿网络生态折射城市进步》,文汇视点http://whb.eastday.com/w/20090320/u1a550053.html,2009年10月31日。

(37)《职场感悟:有多少人SOHO了》,http://www.cnxz.cn/hr/hr_detail.php?id=119231,2008年3月10日。

(38)《上海八成创业者看好“网上开店”》,国际在线http://gb.cri.cn/18824/2008/07/21/2945s2155172.htm,2008年9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