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的历史时代”的“两个过渡”

“大的历史时代”的“两个过渡”

时间:2024-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坚信“两个必然”,是我们确定“两个过渡大时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原因。“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掘墓人”彻底觉醒、群体奋起、“剥夺剥夺者”之时,就是资产阶级灭亡之日。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局部调整与改良。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9]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经典表述。[30]坚信“两个必然”,是我们确定“两个过渡大时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论证,而且也为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是在吸纳了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基础上的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逻辑总是这样:前一种社会形态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一旦社会变革的时机到来,新的社会形态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依照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不可能是永恒的。无论它现在如何强大,也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一样,它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代替。

第二,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资本主义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是由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所决定,也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产生的否定因素所致。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31]恩格斯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指出: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化的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私人占有这样一种形式。“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32]资本主义的这种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由其所制约的其他社会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使其最终走向灭亡。所以,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第三,现今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自觉地为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社会基础。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对资本主义来说也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3]。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他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所推动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34]。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告诉人们,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密切相联;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35]。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6]的话,那么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从发展趋势上看,新技术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反而在不同程度上加深、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主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垄断资本家财源滚滚,欣喜若狂,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讲,并非完全是“福音”。他们自己在不自觉地为自己准备坟墓,不自觉地生产和“培养”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37]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生产组织形式和“新人”[38],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其他因素[39]。但决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因为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制度的更替,“总资本家”不会袖手旁观,垄断财团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统治。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掘墓人”彻底觉醒、群体奋起、“剥夺剥夺者”之时,就是资产阶级灭亡之日。

第四,资本主义的改良,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总趋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改良、改善的基础上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局部调整与改良。这种局部调整和改良,可以在一定时期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甚至繁荣,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固有的经济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社会弊端。就连在20世纪80年代末宣称共产主义“大失败”、资本主义大胜利的布热津斯基,在后来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的20个大难题,他强调这些涉及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矫正的。西方人必须“在哲学上进行反省和文化上作自我批判”,必须认识到“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40]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决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4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42]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苏联、东欧剧变后,有人说社会主义失败了,这种言论违背了客观事实。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我们确认当今处在什么样的大时代的重要依据。

发生在20世纪末期的苏联、东欧剧变,犹如强烈的“政治地震”,破坏性极大,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损害。原来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也相应地由原来的15个减少为5;领土面积损失了70%,人口损失了21%。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从原来的180个左右,减少到130个左右。原苏东地区的国家变成了28个属于资本主义的国家。[43]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了低潮。但苏东剧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

第一,“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4]。苏联的解体,由于“经济恶化,指导思想换‘魂’,无产阶级专政被取消,苏共解散等支柱的坍塌,加上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作祟”[45]。这些深刻的教训,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纪警钟长鸣。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6]。中国决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各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事业信心倍增。

第二,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一时得手,但同时也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众多矛盾,使世界共产党人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应对资产阶级。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作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采取冷战、遏制、和平演变战略。这在实质上与苏联搞霸权主义一样,既害人,又害己。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与剧变后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激化。这种状况对资产阶级来说,在他们弹冠相庆的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绞索”。资本主义众多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即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之日。

苏东剧变,使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47]“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48]他们不喜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9]。“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50]为了防止和平演变的悲剧重演,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国情和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优化自己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对内,搞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抓。关键搞好党的建设,一心一意为民生。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年轻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防止“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对外,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和谐世界的同时,防止“苍蝇、蚊子”钻进来“做祟”,搞和平演变。在这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出新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51]按照这“十个结合”去做,中国就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坚持这“十个结合”,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有希望,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企图就会破产。

第三,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虽然出现严重曲折,但“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52]1999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紧随其后。有的投票者写道:“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有的写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

20057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公布了关于“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遥遥领先荣登榜首,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能进入前20名。

“千年伟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结果的特殊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透过历史依然闪烁的光辉,人们寄希望于马克思和他的学说。[53]

第四,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事业。昔日人民曾艰苦奋斗,创造出人类的奇迹;未来人民定会促使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再造辉煌。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穷人的理论”,就是穷人翻身求解放,自己掌握政权,从此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理论,其中当然也包括共同富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54]列宁1920年在《共青团的任务》演说中指出:“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仅仅是19世纪一位社会主义者——虽说是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个人著述,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55]

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既然穷人得到了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生产力获得大解放,他们的劳动、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创造了人类的两大“奇迹”:一是苏联,由昔日的“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56],发展到后来一度与美国平起平坐;二是中国,由昔日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今的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57],使得人类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事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并没有使得人民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韬光养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有了长足的进展,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和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的低潮之时,正在创造新的奇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正在调整自己的理论和纲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人正在继续奋斗,有的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力量得到了增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遵循历史的规律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滚滚向前,笑迎社会主义灿烂的明天。

()“大的历史时代”处于初级阶段

把大时代的现今态势、水平、阶段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既合理,又较全面。

所谓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内涵“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即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是相对于未来高级阶段而言的,它所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指一个国家、一种制度,而是人类社会的所有国家、两种制度的走向和态势,是建立在对其基本状况进行宏观分析基础之上的。具体讲是考虑到当今世界如下几大特点:第一,“两个过渡”的起点一般是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开始在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者距今不到370年,后者距今也只有80余年,相对于大时代的漫长历程来讲,基本上还是处于起始阶段,人们对这一过渡历史的发展规律乃至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现今一般称西方国家为发达国家,是就发展水平而言的一种称谓,能否说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2值得探讨。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水平是初级阶段,在我国已是主流认识。第二,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社会主义国家只有5个,属于少数。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与发达国家有矛盾、有区别,但绝大多数走的仍是资本主义道路,属于“后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总体上仍居于劣势,虽然从长远来看它们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成长尚处于幼年期,还很不成熟,其经济和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还在探索之中,多数国家的体制改革还刚刚开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还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乃至政治上还占优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需做长期艰苦的努力。第五,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运作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反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和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但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旧秩序、旧规则。

明确大时代的“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特征,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时代的“两个初级阶段”定位,肯定了这样两个客观事实: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客观存在,并且在共存竞争中;二是在现今世界阶级力量对比中,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大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力量逊于资本主义的力量。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国际环境,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条件。共产党人必须从这一基本估计出发来制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方针和政策,必须努力克服过去相当长时期形成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应该看到,消除超越阶段、脱离现实的主观冒进思想和政策的影响,消除资本主义永存论、趋同论,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这种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仅限于要解释过去,而且大胆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58]应说是确立大小时代的恰当结论。

[思考题]

1.“大的历史时代”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事实和历史必然性。

3.对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进程的规律性认识。

【注释】

[1]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

[4]许征帆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5]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6]许征帆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7]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8]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

[9]《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10]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144页。

[1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2页。

[14]吕有志、戴德铮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目录:第Ⅱ~Ⅳ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16]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2862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20]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22]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2页。

[23]李屏南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45页。

[24]李屏南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2025),《人民日报》20072025日。

[27]《列宁选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9页。

[28]《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30]几乎所有教科书、论文和专著,都将“两个必然”说成是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其实,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说过这句话,尽管他阐述过这一思想。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两个判断,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474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37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3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8289页。

[38]这是因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方面创造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体系;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要求人们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不断发现自然物新的有用属性,而且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生产出来,同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条件。此外,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也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越来越充分的条件(参见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498)

[39]如合作经济、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三大差别的逐渐消失、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和发展等(参见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506)

[40][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125页。

[4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993年版,第382383页。

[43]苏东地区原有的9个社会主义国家为: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剧变后,苏联一分为15: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两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南斯拉夫分裂为6: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黑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合并;加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共28国。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993年版,第383页。

[45]戴德铮等著:《当代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4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4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5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5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5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53]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297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5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56]《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5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人民日报》20071015日。

[5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4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