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是客观存在的。短期内社会主义难以代替资本主义,我们必须看到“共存”,尊重“共存”这一客观事实。在当今世界,“两制共存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主的、谋求综合国力提高的“竞争、竞赛共存”;表现为在一定领域内基于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利益和目的而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多方面、多样式的“协作、合作共存”(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建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进行区域合作、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表现为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和平、和谐共存”(如避免世界大战,禁止核扩散,解决人口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合作应对流行疾病等)。“共存竞争”成为世界主要潮流,而战争与革命退居次要地位。
这样认识,并不等于说“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没有了激烈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60]。究其实质,在当今世界上,两种制度、两类国家仍然充满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斗争。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立场,国际间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是长期的。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是国际范围的阶级斗争,有时可能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苏东剧变即为如此。正确的选择是:斗而不破,斗而有理有利有节;要斗智、斗勇、斗法(遵循国际法、维护国际法),而不是斗气、斗力、斗武。用大智慧缓解两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家的考验;从大战略的角度确定时代,同样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家的考验。共存之中进行斗争是必要的,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把现时代的特征用两制共存(共处)、“合作”(协作)、“竞争”(竞赛)、“斗争”这四个词来概括,比较准确、全面。
当然,以“两制共存竞争”作为现时代的特征,也存在不同观点,需要认真甄别。
国外共产党和左翼学者中有所谓“新共产主义”理论和“新社会主义”理论,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如法国共产党的所谓“新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本来就不存在一个社会主义过渡阶段,自然也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过渡时代。墨西哥的左翼人士卡·非·伊瓦拉在《为左翼提供另一类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要探索和建立另一种“新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主义应恢复批判性以使其保持生命力,应抛弃使马克思主义变成宗教的教规”,“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思想是错误的”,“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基本上没有理由被战胜”,“将无产阶级革命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同义词的思想也过时了”,等等。按照作者这种“批判”思想,不仅当今时代的性质要重新界定,而且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也要放弃,甚至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应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思想来源”。这些所谓新理论,实际上是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国内学术界有人不同意有“大时代”、“现时代”之分,主张可以笼统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有人建议继续保留列宁、斯大林的提法,认为当前的时代还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持此论者认为,当前仍然存在帝国主义的世界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仍然没有完成;虽然个别情况有所改变,但基本情况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必要对时代作出新的概括。也有人主张,如果要加上新内容,则可以将毛泽东于2974年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加上,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划分为三个世界的时代”。持该观点的人数不多。这种观点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不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有人主张或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或用“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或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61]这种划分,其实是把邓小平世界主题的提法,拔高为时代,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划分时代的标准,并把它作为了划分时代的唯一标准,而否定了按照社会制度更替或阶级关系变化来划分是更加重要、更带根本性的标准,也是不合适的。
学术界还有各种各样的提法,如有人认为当前是“两种制度协调的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竞争共处的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向民主和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等等。我们赞同这样的评析:只讲两个制度协调显然是不全面的;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也不恰当,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针对我们国家情况的提法,别的党不提初级阶段或者对初级阶段有不同理解。有的党认为本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还未到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处于过渡时期初级阶段”,可见用我们一个党的提法来概括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准确的。至于说“垄断资本主义向民主和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里“民主”的含义很模糊。如果说是向社会主义民主过渡,那已经包括在后面所说的社会主义之中了;如果说是向资本主义民主过渡,那显然是不恰当的。[62]
[思考题]
1.“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2.“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与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
3.“两制共存竞争现时代”与中国。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8、589~590、629、639、640、648、650页。
[8]《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9]《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4页。
[10]《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11]参见《理论信息报》1980年3月14日。
[12]《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8页。
[13]《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8页。
[14]《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5、577页。
[1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
[16]《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6页。
[17]《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10页。
[18]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0页。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0页。
[21]《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24号,第1页。
[22]《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24号,第2页。
[23]《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24]《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页。
[2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26]《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5页。
[29]转引自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0]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3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3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236页。
[3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页。
[36]《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
[37]顾海良、梅荣政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38]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216页。
[39]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38页。
[40]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4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42][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43][德]布·马洛:《全球化:美国谋求霸权和基辛格的担心》,《新德意志报》2000年7月22日。
[44]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45]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46]靳辉明、谷源洋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168页。
[4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48]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4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页。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5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63页。
[5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56]林平、张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7页。
[57]即中国进入20世纪经历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两大跳跃: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跳跃到信息社会。中国的第一跳跃还在进行当中,有的地方还没有完成,现在却又开始下一个更大的跳跃了。费孝通感到我国技术、信息等变化太快、太大了。费孝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的文化思考》,《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
[5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5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60]《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61]见《世界知识》1988年第3期,第32页。
[6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