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分析介绍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分析介绍

时间:2024-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人们的行为文明状况,它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文明教养程度,而礼貌则是这种文明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今天,我们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我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作为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道德要求,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尽一切努力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和关怀老年人,尊重和爱护人才,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大力帮助那些陷入困难之中的人们,在全社会以至全世界的范围里,积极维护正义的事业。

全国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李玉兰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人。

李玉兰,女,57岁,中共党员,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天桥街道居民,现经营一个小饭馆。

1992年,还在摆地摊的李玉兰就给“希望工程”寄去600元钱。当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了印着她资助的两位内蒙古儿童名字的《希望工程救助卡》。从此,她就与“希望工程”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缘”。

1996年夏天,平时省吃俭用的她由于劳累过度,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得了肺病。在住院的前一天晚上,她从电视上看到安徽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第二天,她让丈夫和照顾她的姐姐先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自己硬撑着病弱的身体,拎了一大包硬币来到区妇联捐款。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清点,共1125.6元。这些零碎钱都是她平时一分一毛节省下的。她平时身患多种疾病,却舍不得花钱看病,吃的药也都是最便宜的。

从1997年开始,李玉兰每月给山东郯城县泉源乡长埠岭村7位老人汇去210元,一年后增加到350元,至今从未间断。2002年春节,她又给老人们买了一台大彩电。

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儿子去世后媳妇离家出走,只剩老人和孙子相依为命。一天老人突然病倒了,她得知后掏出1700元钱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还安排自己的儿女一日三餐为老人送饭送汤。老人去世后,她又送给刚成年的老人的孙子1000元钱,教他做点小本生意,自食其力。

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洪灾。受灾严重的蚌山区燕山乡,有46名孩子面临辍学的危险。李玉兰闻讯后,在家庭欠债尚未还清的情况下解囊相助。她在自己的饭馆里办起了少儿图书阅览室,专供那些家庭贫困买不起图书的孩子阅读。

十几年来,李玉兰捐助失学儿童近百名,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为社会捐助的各项资金达17万元。

大家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社会才能进步。成人之美,不仅要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而且还要在别人做恶事时,坚决劝阻,使其改过从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上取得什么,而在于他为社会付出了什么。作为我们服刑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助人为乐的幸福观,把助人为乐当作自己处世的行为准则。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就是要求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珍惜社会共同的劳动成果,爱护城乡道路、水电、通信交通、环卫、消防等方面的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共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应当爱护公共财物。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要求每个公民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注意节约用水;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人们遵循环境道德规范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发展之间关系问题上要有科学的态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公民要树立法制意识,学法、知法、用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很强的法制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事实证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即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那就不能说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对于服刑人员来说,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即在社会公共秩序受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应该努力做到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坚决地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这个道德要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是有特殊重要现实意义的,因此,有些地区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奖赏,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了。这不仅说明我国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而且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