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4-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服刑人员犯罪后,经过教育,对所犯的罪行追悔莫及,并痛下决心,彻底悔改,重新做人。这时,服刑人员才开始进入比较自觉的劳动阶段。服刑人员如能坚持不懈,就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服刑人员参加劳动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同时,因表现突出,吴为由无期徒刑也减为有期徒刑18年。

三、劳动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服刑人员全面约束不良行为

尽管服刑人员的犯罪性质和经历各不相同,但无视法纪、放荡不羁、好逸恶劳、意志薄弱却是共同的,这是一种恶习。要改变、矫治这种恶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参加劳动。生产劳动中,由于细致的劳动分工,要求各个车间、工段班组和各道工序之间实行严密的劳动协作,这样,就形成了生产过程的时间性、连续性、顺序性、衔接性和均衡性,构成纵向上的多层次的制约保证体系。同时,由于劳动有定额、生产按工艺要求、操作守规程、质量达要求、成果有核算等制度,又构成了横向上的多层次的制约保证关系。这种纵横交错的各种因素汇成综合性的规范力量,从而使服刑人员的行为受到严格的约束。

通过劳动的协调性、纪律性等积极因素,共同、持久、反复地作用于服刑人员的头脑,日积月累,便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意志,使原来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贪图享受、损人利己的观念在劳动中逐步根除,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有利于转变服刑人员的劳动观念

每个服刑人员走上犯罪道路,尽管原因很多,但错误的劳动观念是绝大多数服刑人员犯罪的共同原因。许多服刑人员在犯罪前没有或者很少参加劳动,没有形成立足社会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缺乏社会劳动者应有的谋生手段,无法自立,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服刑人员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看不起劳动和劳动人民,尤其厌恶体力劳动,认为“劳动是无能的”,信奉“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种错误的劳动观的核心就是不相信或极力反对劳动致富,而是靠非法手段暴敛财富,以达到满足自身不良需求的目的。有的服刑人员犯罪后,经过教育,对所犯的罪行追悔莫及,并痛下决心,彻底悔改,重新做人。

(三)有利于服刑人员养成劳动习惯

服刑人员入监后,一方面受到规范化的严格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过程中还有劳动纪律、制度、劳动组织及其各种操作规程的约束,因此生产劳动中的社会性、协调性、纪律性等积极因素会共同、反复、持久地作用于我们的头脑。日积月累,这种劳动会使我们原有的恶习逐渐消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不断反复强化而逐步养成。

当然,服刑人员从不爱劳动到形成劳动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服刑人员中有的没有劳动习惯,有的鄙视劳动,因此参加生产劳动时多少带有被动的性质。在经过教育和一段时期的劳动锻炼后,不少人能够按照规定和要求,完成劳动定额。但这并不等于已成为习惯,还要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和劳动实践后,尤其是知道劳动表现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前途,并从许多因积极劳动而提前获得新生的实例中看到劳动的意义和作用时,大多数服刑人员才逐步产生了劳动的积极性,并很自然地转化成为改造积极性。这时,服刑人员才开始进入比较自觉的劳动阶段。服刑人员如能坚持不懈,就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四)有利于服刑人员掌握生产技能

服刑人员在入监前的劳动技能可能有差异,但只要肯学习是可以提高的。学习生产技能,既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学,也可以在劳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学

监狱为服刑人员学习掌握生产技能创造了条件。我国的监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为罪犯学习掌握生产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多监狱在生产规模、劳动手段、劳动组织管理方面都不亚于同类国有企业,有的甚至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罪犯只要认真学习,扎实肯干,不断钻研,就一定能学到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

服刑人员参加劳动是提高本领的途径。服刑人员在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可以学会操作知识、技能。实践出智慧,劳动长技能。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脑、动手、克服困难、开发智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服刑人员能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变生疏为熟悉,成为熟练的操作能手。生产劳动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也可以使服刑人员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监狱在组织服刑人员劳动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服刑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初、中级技术教育和各类岗位培训教育。生产劳动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使服刑人员更好地获得一技之长,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加适应所从事的劳动。

吴为(化名)曾因过失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服刑初期,因罪重刑长,思想压力大,一度悲观失望,混刑度日。后在警官的谆谆教育下,开始走上积极的改造道路。

吴为来自农村,小时候因家庭贫困加之上学路途遥远,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为了多学知识,尽快适应机加工车间的劳动改造任务,他一边在监狱内新学校补习初、高中文化知识,一边刻苦钻研技术。三年后,他不但读完了初、高中课程,还自学了《机械制图》、《车工工艺学》、《金属材料》、《金属力学基础》、《机械加工理论与应用》等书籍,很快掌握了机加工应知应会技术,成为机加工组的一流生产操作者。同时,因表现突出,吴为由无期徒刑也减为有期徒刑18年。

减为有期徒刑的吴为改造干劲更足了,天天加班加点参加劳动生产,技术也越来越高,不但对车工技术非常娴熟,还对车间的铣床、刨床、磨床等相关技术了如指掌。正当他以高昂的改造热情大步前行时,听说电镀车间因技术不过关而被迫停产,在招募电镀技术攻关人员。吴为听在耳里急在心上,他又主动报名参加了电镀技术攻关小组。当警官问他懂不懂电镀技术时,吴为很爽快地回答说:“我虽不懂电镀技术,但我有决心来完成这项改造任务。”吴为说这话是有依据的,对于车工技术他原先也不懂,硬是凭借一股干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完全掌握和攻克了别人难以完成的技术难题。正是凭借这股干劲和精神,警官相信了他并将他调进电镀车间。

到电镀车间改造后,由于责任心强,肯于刻苦钻研技术,吴为很快被任用为电镀技术攻关小组组长。吴为不负警官的重托,积极组织攻关小组成员,从电镀的基础知识学起,边学习边试验,就这样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试验了大半年,每一个电镀项目都要试验上百次甚至上千次。为了搞好电镀试验,使镀件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小组成员吃饭都不离开电解槽,去厕所也要捧着电镀书籍;鞋被电镀车间的酸碱溶液咬坏一双又一双,手脚被酸碱溶液咬破一层又一层,吴为等攻关小组成员在分监区长带领下,没有一个人喊累,也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带动了其他服刑人员的生产改造积极性,一时间,车间的学习空气浓了起来;也感动了来自北京的指导技师于师傅,经过不懈的努力,吴为等电镀技术攻关小组终于掌握了镀铬、镀锌等技能,经有关部门鉴定,达到了国家标准,使长时间未生产的电镀车间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1995年,吴为刑满释放了,他满载着喜悦和希望来到他阔别15年的故乡,他决心用自己在监狱所学的电镀知识和技能服务家乡。于是,他找到有关部门的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县、乡等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吴为在家乡办起了新星电镀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现在,吴为的新星电镀厂已初具规模,不仅为当地安排10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还为当地创造了财富。

(五)有利于服刑人员的身心健康

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如果实行单纯的关押囚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情压抑,意志消沉,精神颓废,身体衰弱。因此,国际上都公认,对服刑人员进行单纯囚禁是不人道的。我国正是从保障服刑人员人身权和身心健康的要求出发,组织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改造的。

社会化大生产等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需要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服刑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可以培养与他人或组织的协调合作精神,回归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所以,服刑人员参加劳动,既可以恢复和保障身体健康,练就强健的体魄,又可以陶冶情操,矫治罪恶的灵魂。通过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愉快,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调整心态,改变不良心理,使精神充实,身心健康,并能有效防止回归社会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