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每一分子的参与。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在刑罚执行终止后,解除监禁生活,将重返社会恢复自由。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前提是以法定的刑期为限的,但这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回归,这种回归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法制意识薄弱,思想道德素质偏低是服刑人员的普遍特征,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之前,首要的一点是必须牢固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养成正确的道德观。
邓某原与其大哥关系和睦,一次因他向大哥家的墙脚泼了一盆水,被嫂子看到后,便挑拨怂恿丈夫与其理论,以致兄弟二人因为这件小事而大打出手。邓某盛怒之下,拿起一根扁担向大哥头部拍去,导致其当即死亡,邓某也因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入狱后,邓某想到自己兄弟俩一死一被判刑,两家悲剧的祸根都在其嫂挑拨事端,就经常想着将来出狱后一定要报复其嫂子。干警了解了他的思想倾向后,主动与他谈心,并经常向他讲一些“仁爱”、“孝悌”等人物故事,让邓某逐渐地认识到“礼之用,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等道理。后来,他反复思考,主动向嫂子写了道歉安慰信,言辞诚恳,感人肺腑。此后,邓某在改造中变得积极主动,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道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刑满释放后,回到社会,仍能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需要有基本的道德条件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发展。
第一,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化,也是全体国民认同和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是社会的公民之一,因此,必须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第二,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服刑人员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要具有职业道德精神。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培养和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服刑人员走向社会,会从事各种工作,要树立一种职业道德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培养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良好美德。
第四,要树立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首先是回到家庭之中,我们之前的行为已经给家庭造成了创伤,现在,就需要我们时刻践行家庭美德,用我们的行动,尽最大可能来弥补给我们的亲人造成的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