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扬州市妇女联合会顾爱华李芬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需求,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们分别对高邮、宝应、江都、仪征等地做了随机抽样调查,共下发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95.6%,回收问卷全部是有效答卷。

扬州市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扬州市妇女联合会 顾爱华 李芬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需求,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们分别对高邮宝应江都、仪征等地做了随机抽样调查,共下发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95.6%,回收问卷全部是有效答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占在校生的43.8%左右,部分乡镇工业不发达的乡镇,高达78%,其中近1/3的是父母双方外出。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面广量大。留守儿童在扬州市各乡镇普遍存在,按照调查的比例估计,全市约有19万名留守学生,平均留守率(即留守学生占全体学生的百分比)43.8%,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强,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弱,留守率就越高,且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多于中学,村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比率高于中心小学。例如,高邮市周巷、郭集、龙虬三个乡镇,留守率为78%。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75%,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占25%;江都市花荡镇的留守率为13.3%,其所辖的忠诚村小学的留守率为25%,是中心校的2倍。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又有89%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其余4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他们中的87.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2.5%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由于2/3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也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所以77%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更加刻苦学习,同时认为自理能力增强;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文具。

4.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发育正常。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近73%的儿童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至少要有一人在家。40%的孩子在问卷上留言:希望爸爸妈妈常回家或多打电话;希望爸爸妈妈在外保重身体;希望爸爸回来帮助指导学习;希望发展当地工业,让爸爸和妈妈在家门口上班;希望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健康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增强。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引导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单感。调查中,37%的孩子感觉现在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帮助,有11%的孩子遇事不与人商量;20%的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或只有1~2个朋友许多孩子通过问卷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关爱和呵护,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让我们有幸福感。”

2.评判标准单一使近1/3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上学。由于学校和家长都比较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使部分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52%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26.7%的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只有5%的家长关心孩子交友情况;有30%的孩子觉得老师不关心自己,自己对老师也不喜欢,有27%的学生不喜欢上学。不少孩子通过问卷提出:希望学校要多举办兴趣活动、亲子活动,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孩子”,就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现结合扬州市各地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实施“蓝天教育计划”。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温家宝总理指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要求各级要关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带进城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城市的公办学校要为流动儿童提供同等权利的义务教育,对其中的困难学生给予关爱和资助。农村中小学要建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蓝天学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体魄健康,心态良好的一代新人。

2.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必不可少。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江都宜陵、丁沟镇一些学校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如江都、高邮、邗江等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如江都农村中小学已通过人手一份的《家校联网》,帮助学生的父母和祖辈亲属了解科学育人知识,提醒老年人爱孩子不能溺爱;邗江区通过编印《家庭教育报》,广泛发放至学生家长手中,普及家教知识。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应向面上推广。

3.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农村中小学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把城市学校开办“心理咨询室”“师生悄悄话”信箱的经验引入农村中小学,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乡村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与孩子联系。各地妇联为“失学儿童”组织的“社会妈妈”结对活动,可拓展范围和内容,向留守儿童中延伸。面向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众,广募“蓝天行动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们学习和成长中的烦恼与问题。如,邗江区妇联组织机关干部、教子有方的家长、离退休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对子”,不仅从经济上给予资助,而且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和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社区或村组织还可就近组织孩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方方面面齐心协力,为扬州市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有赖于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如果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能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就可以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目前最可行的只能是要求父母多关心孩子,外出前先考虑一下孩子的问题,出去后尽可能多与孩子保持联系。老师们也尽可能多地关心留守儿童,基层社区或村组织可以就近组织孩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