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系统具体内容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具体内容分析

时间:2024-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轻调研重实施的问题,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屡见不鲜。

3.2 电子政务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系统分析的好坏,决定着系统的开发质量。轻调研重实施的问题,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屡见不鲜。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个答案有偏差或不详尽,那么后面的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也就只能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本节着重讲述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确定新系统逻辑结构、系统分析总结报告。

3.2.1 电子政务系统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行性分析要回答“是否可能”和“有无必要”的问题,它包括对现有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还要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开发环境以及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资金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因素,从而判断这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是否必要,条件是否成熟。

3.2.2 电子政务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要分析“做什么”的问题。这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关键,做好了需求分析,才能有目的地去进行系统开发,使系统开发工作更有效率。试想,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开发出的系统却没人需要,那么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的。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还得重新做一次,则更是得不偿失。

需求分析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定义和描述这些用户需求。它包括四个方面: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定规格说明、评审。

3.2.2.1 问题识别

问题识别就是从系统角度来理解软件,确定对所开发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的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么)、性能需求(要达到什么指标)、环境需求(如机型、操作系统等)、可靠性需求(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件运行时所需的内存、CPU等)、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

3.2.2.2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就是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它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给出要开发的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

3.2.2.3 制定规格说明书

编制需求说明文档,对需求信息进行描述和说明。

3.2.2.4 评审

即对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清晰性以及其他需求给予评价和审核。评审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否则重新进行需求分析。

3.2.3 电子政务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是具体分析的第一步,应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整理,与业务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得到业务人员的确认,然后用相关的工具把它们描绘出来。业务流程分析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首先画出高层管理业务流程图,然后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分解,最后画出详细的业务流程图。

3.2.3.1 组织结构分析

在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之前,首先应对机构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并画出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是反映机构内部隶属关系的树状结构图,如图3-3所示的是某市政府组织机构高层结构图。

img9

图3-3 某市政府组织机构高层结构图

3.2.3.2 业务流程分析

这是对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进行分析,并且以图示的方法描绘出来。在绘制业务流程图时,首先要画出高层的业务流程图,然后分别画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务流程图。

(1)基本符号

业务流程图中使用的符号,如图3-4所示。

(2)绘制业务流程图

运用正确的符号,根据实际业务处理过程,绘制业务流程图。

(3)修改和优化

业务流程分析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在业务流程图做出来之后,要反复对其进行审查和改进,需要同用户进行反复沟通,发现疏漏要及时修改,从而不断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img10

图3-4 业务流程图基本符号

3.2.4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就是把数据在现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出来,舍去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等物理组成,单纯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数据流程分析就是按照业务流程图理出业务流程顺序、分析信息的流动、变换、存储等情况。分析时,一边绘图,一边核对数据、报表等,进而得到一个完整通畅的数据流程,并最终绘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流程图。

3.2.4.1 数据流程图的构成

(1)外部实体

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和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它说明了数据的外部来源和去处,属于系统的外部和系统的界面。外部实体支持系统数据输入的实体称为源点,支持系统数据输出的实体称为终点。通常外部实体在数据流程图中用正方形框表示,框中写上外部实体名称,为了区分不同的外部实体,可以在正方形的左上角用一个字符表示,同一外部实体可在一张数据流程图中出现多次,这时在该外部实体符号的右下角画上小斜线表示重复。

(2)数据流

数据流就是一束按特定方向从源点流向终点的数据,它指明了数据及其流动的方向。在数据流程图中用一个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箭头指出数据的流动方向,并在箭头线旁注明数据流名称。

(3)处理过程

处理过程即数据处理,也就是数据变换,用来改变数据的结构和产生新的数据内容。而每一种处理又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在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用带圆角的长方形表示处理,长方形分三个部分,标识部分用来标识一个功能,功能描述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执行部分表示功能由谁来完成。

(4)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指数据的保存,是对数据存储位置的逻辑描述。系统处理从数据存储中提取数据,也将处理的数据返回数据存储。与数据流不同的是数据存储本身不产生任何操作,它仅仅响应存储和访问数据的要求。在数据流程图中数据存储用右边开口的长方条表示。在长方条内写上数据存储名字。为了区别和引用方便,左端加一小格,再标上一个标识,由字母D和数字组成。

3.2.4.2 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由于系统比较复杂,不可能一次就能做出完整的数据流程图,并将它的所有外部实体、处理过程、数据存储等画在一张图上。因此,在绘制数据流程图时,一定要掌握方法,这里我们将介绍数据流程图绘制的基本步骤:

(1)把一个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功能,明确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2)找到系统的外部实体。一旦找到外部实体,则系统与外部世界的界面就可以确定下来,也就找到了系统的数据流的源点和终点。

(3)找出外部实体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

(4)在图的边上画出系统的外部实体。

(5)从外部实体的输入流(源)出发,按照系统的逻辑需要,逐步画出一系列逻辑处理过程,直至找到外部实体处理所需的输出流,形成数据流的封闭。

(6)将系统内部数据处理又分别看做整体功能,其内部又有信息的处理、传递、存储过程。

(7)如此一级一级地剖析,逐步核对,逐步修改,直到所有处理步骤都很具体为止。

(8)检验数据流程图本身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9)检验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的一致性。

(10)最终绘制出数据流程图。

3.2.4.3 编制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关于系统中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的描述说明。它对数据流程图中所有的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定义和描述。数据字典是数据流程图的必要说明,在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3.2.4.4 确定新系统逻辑结构

新系统逻辑模型是在原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对现行系统的数据流程及业务流程等相关方面的调查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某业务流程太过繁琐、某数据流向不合理、数据存储不规范等。然后对这些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调试,最终形成新系统逻辑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建立新系统模型的根据是新系统项目开发的目标以及现行系统的数据流程图。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与现行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是一样的。

3.2.4.5 系统分析总结报告

新系统逻辑模型确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编写系统分析总结报告。这是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的总结。系统分析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报告综述。

(2)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用户需求分析。

(3)信息系统逻辑模型构建方案,确定新系统的目标,并用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描绘出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4)运行环境的规定。

(5)实施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