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循化黄河渡口老视频

青海循化黄河渡口老视频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交通习俗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以后,撒拉人沿着黄河流域分布,聚落成村。山 路山村巷道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全国解放后,自治县十分重视道路建设和货物运输。如今,撒拉族地区的交通得到全面改观,村村通公路,巷道变成了水泥路,出行极为便利。
交通习俗_中国撒拉族

第五节 交通习俗

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以后,撒拉人沿着黄河流域分布,聚落成村。自古以来,这里就以门户险阻,交通闭塞闻名遐迩,历经沧桑的撒拉族人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与自然挑战、拼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靠陆运和水运为家庭生活奔波,过着农牧兼营,并从事一些副业的经济生活。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交通方式

(一)水 运

早先,过黄河靠的是抱着羊皮袋泅渡。为了生存撒拉族先民曾利用奔腾而下的黄河水道,板筏放木,把采伐来的木材扎成木筏,水运到兰州、临夏、包头一带,将未卜的命运交付给如狼似虎的激流险滩和风云莫测的深谷暗礁,以换取粮食和日用物品。为了拓展日益壮大的民族生存领域,他们制作羊(牛)皮筏,以双手为桨,划渡黄河,缩短了黄河两岸的距离,一片片荒滩在他们脚下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一座座村落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后来,从古什群峡口至积石峡关门站,沿黄河流域,自上而下设立了多处渡口,如:古什群庄渡口、查汗都斯渡口、苏只渡口、别列庄渡口、石头坡庄渡口、草滩坝渡口、清水工渡口、孟达工渡口、木厂庄渡口等,这些渡口俱无船,撒拉族先民们凭着胆量和勇气划木瓦(挖槽的整木,人坐其中)过河,运输人和生活用品。

(二)陆 运

由于撒拉族大部分村落坐落于山谷里,而且村与村之间有山岭或河溪相隔,为此,当时的交通只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撒拉人靠马、牛、骡、驴等牲畜来驮运货物,比如孟达地区的群众,他们加工糠粑、连枷、木锨、背篼等山货,皆由人背、畜驮,翻过几座山至循化县城,在集市上出售换取粮食来过日子。

img55

山 路

img56

山村巷道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

全国解放后,自治县十分重视道路建设和货物运输。

(一)公路建设方面

img57

新修的公路

1949~1955年年底,县乡道路用民工建造、整修、改善的马车大道累计约100公里,能通汽车的以撒拉族为主的乡有查汗都斯、街子、积石、清水、白庄5个。1965年,新建清孟(清水至孟达)公路10多公里,1971年,改建托隆都村至红旗公社15公里路段。1982年,新建孟达天池公路6公里。1989年,新建河北公路10多公里。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修建临平公路(西宁至临夏)循化段(从化隆段管护至大力加山临夏公路管护段)71公里。循同公路(循化至同仁)68公里。如今,撒拉族地区的交通得到全面改观,村村通公路,巷道变成了水泥路,出行极为便利。

(二)桥梁建设方面

1970年,建成乙麻目黄河大桥(位于县城西7公里乙麻目村北,总投资97.8万元,桥全长177.26米),1977年,建成积石黄河钢索吊桥(位于县城北1公里处,前期工程投资6万元,桥全长196米)。1984年建成清水黄河钢索吊桥(位于积石峡中,总投资30万元,桥全长128米)。1987年,建成孟达黄河钢索吊桥(位于孟达乡大庄村,总投资约23万,原桥全长67米)。2002年,重建乙麻目黄河大桥(位于县城西7公里乙麻目村北,桥全长313米)。2005年,建成积石黄河大桥(位于县城以北1公里处,总投资3730万元,桥全长518.2米)。另外,近几年中建成的大桥有公伯峡黄河大桥、积石峡黄河大桥等。

(三)货物运输方面

1953年,只有货运汽车1辆。1958年,县汽车队成立,货运汽车增至8辆。20世纪70年代,因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大量添置胶胎人力车、手扶拖拉机。1978年,全县有机动车622辆,开通境内外客运路线4条,循化至化隆、循化至街子、循化至白庄。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商品生产得到发展,经济日趋活跃,运输专业户、重点户逐年增加。1990年有国营汽车运输公司1个,有撒拉人开办的农村联运公司5个,并进入格尔木、拉萨营运,年货运量约4100吨,全县有班车营运路线9条,日发班车17班次。至2007年,全县民用车量达800余辆,代步的摩托车已像30年前的自行车一样普及,拥有小轿车、客运车、货车的撒拉族人大有所在。比如:孟达乡木厂村50%左右的人家都有自驾的小轿车,其中马谢里夫一家拥有小轿车1辆,挖掘机1辆,装载机1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