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3-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国际国内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高鹏飞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

摘 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都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指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二者互为支撑,共同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普遍结合,必然是以理论和实践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结果,其理论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形式便为中国模式。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要素及结构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内涵

学界对于社会形态的概念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都是根据时代的具体发展而提出的,追根溯源到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最初是在枟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枠中提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就都消失不见了。”[1]界定社会形态的基本内涵是在1847年12月的枟雇佣劳动和资本枠中,——“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有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后来,马克思在1859年的枟政治经济学批判枠序言中还介绍了社会形态理论的内容,——“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

综上,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相关论述,本文的社会形态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支撑其发展变化的内外的结构和形态。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要素

马克思在1845—1846年的枟德意志意识形态枠中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据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要素首先是人。人在社会中的生产活动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要素,而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之间的相互运作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说明,认识社会形态理论的本源要素,自然与社会间接地也成为社会形态的其他两种要素。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和运动,就构成了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形式。[5]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结构

社会形态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就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结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二层次论”“三层次论”“多维视角论”“完整体系论”等。现今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是多维视角论,即把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纳入研究范围。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看法,这无疑对深化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发展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发展可以归结于一个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且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把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其形成既有必然性,又有特殊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特殊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进行充分、具体、历史的考察后,尤其是在对俄国的“十月革命”进行解析后,认为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将进入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是在充分了解并分析东方社会的具体的国际国内情况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说法的。一百年后,当我国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可以说,邓小平正是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时代特征、国内情况才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伟大创造

对于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形态的建构问题,马克思等人没有进行具体论述,这是留待我们后世马克思主义学者必须进行研究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国际国内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理论创新主要是通过解答以下几个问题而形成的。

①邓小平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就是邓小平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需要我们进行一百年左右的现代化建设,这就是我们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经过这一特殊的专属于我国的历史阶段,才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

②邓小平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这一问题的回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邓小平在寻找发展道路时,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生产力是社会创建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相吻合,是对这一理论的创造性实践。

③邓小平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等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通过对当代世界的深刻认识,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由此制定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学习并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战略发展经济,这些措施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原则上肯定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邓小平则制定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蓝图,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回答了落后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怎么在我国建立并发展的解答,也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具体实践和创造性发展。邓小平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解答,逐渐理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所需要的各种基础和原则,在深入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创举。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

从实践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正确的符合实际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实践过程。从社会形态理论角度看,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模式,学界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中国模式从其渊源来看,就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形式和阶段性成果。中国模式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模式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一)中国模式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实践

中国模式的现实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是在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一切经验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概括。马克思说社会主义可以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中国模式就是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形成的对跨越峡谷后的总结。我们在邓小平“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适合中国的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中国模式就是这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的实践形式。[8]

(二)中国模式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中国模式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得来的,中国模式能否解决中国问题,关键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是否真正实现了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具体模式,虽不能为后来的实践所照搬,但其探索的方法和积累的经验却能为后来模式的形成奠定发展基础和提供参考价值。”[10]中国模式的每一条经验和每一个成果都是在结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得来的,这就验证了马克思社会理论形态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中国模式的每一个发展成果和经验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下的具体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阶段,结合时代具体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并改变社会的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中国模式的具体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模式的实践过程以及中国模式本身,就是把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关于社会形态结构的各方面进行实践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证明,这个实践是成功的,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将坚持并继续发展这一理论模式。

四、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关系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形式或成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做出巨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指导。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向和理论基础,而解决问题后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和总结就成为中国模式,由此,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果

中国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下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经验及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这一体系的领导核心,那么,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和党领导下的政府也必然是中国模式能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也是中国模式成功和区别于其他模式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逐步甚至是跨越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中国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另外一个特色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中国模式成功并对他国具有借鉴意义的重要价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强调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体,我们党始终走群众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们还在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共享成果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中国模式把这些理念付诸实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实践。

中国模式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规划的宏伟蓝图呈现出来的实践过程,事实证明,这种实践是成功的,同时,实践的过程也发展并创新了一系列理论,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或某些方面的不适应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并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三)二者共同促进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一脉相承、相互促进,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推动该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和实践支持。二者也都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化和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表现形式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实践发展成果,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现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结语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形式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都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直接理论指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二者互为支撑,共同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实质内涵,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二者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55.

[4]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陈青山.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论[J].求索.2011(02).

[6]吴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7]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8]杨兴勇.当代中国模式的考察与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9]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5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5]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55.

[8]吴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586.

[10]陈青山.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论[J].求索.2011(02).

[1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6938568.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