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创新
付 有
(重庆邮电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65)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两个角度,即理论灌输教育与非理论灌输教育综合方式,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所具体选择和运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实施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和奠基,20世纪初由列宁捍卫和开拓,20世纪前中期由毛泽东继承和发展,1978年以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启迪。
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通过各种社会传播路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1]“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而不是说人民群众‘不想听’、‘不愿听’、‘听不懂’的话,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2]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和传播的效果,以及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程度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首先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重要性,进而在坚持传统优秀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即在坚持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更多地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在重视多种非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将其更多地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新兴的传播手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想听”“愿听”“听得懂”的话,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 坚持理论灌输教育方法主体地位,将其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2.1 坚持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的主体地位
“列宁当年为批判‘自发论’而提出的‘灌输原理’并没有过时,只不过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更富有新的时代特点。所以,灌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轻视和动摇。”[3]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哪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都应以理论灌输为起点,撇开理论灌输教育方法而盲目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创新,或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时将其置于次要地位,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空洞,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2.2 理论教育方法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
理论教育为什么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正确的理论如何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问题。“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反复得到检验。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理论教育方法作为联系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纽带,也应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基准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容与手段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正确的理论与人民群众自愿接受相统一,才能更好地使正确的理论被人民群众所认同。
2.3 理论教育方法要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内容,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可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这三方面的利益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理论教育方法如何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如何使人民群众明确和理解,为什么有贫富差距、何为政治权力的获取与政治权利的分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明确和理解“富与贫”、“力与利”、“是与非”这三对关系。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将与这三对关系相对应的三大理论部分作为人民群众利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结合点,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这三部分内容作为理论教育方法的优先切入点,就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初期抓住人民群众的目光,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后续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和认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由点及面的作用。
3 重视非理论灌输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其综合方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理论灌输实施方法可因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受教育者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可以自行设计,因此在其分类和归纳上可谓见仁见智,各有特色。然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通过不同角度、不同顺序地运用与综合,就形成了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式。在这里,笔者从前人研究总结的多种综合运用方式中截取两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适度比较高,教育对象为绝大多数群众的综合运用方式来进行讨论,即“协调式综合方式”与“渗透式综合方式”。[5]
3.1 协调式综合方式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协调式综合方式,“这种综合方式中的各个单项教育,既不能各自为政,孤立进行,又不能互相推诿,不负责任,需要协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6]这就要求同一体系中的不同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运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进行必要的制约和调整,要分主次序列和轻重缓急。这种综合方式适用于学校、企业以及部队等单位的职能部门。通过协调式综合方式,达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协调式综合方式是以教育主体为出发点,加之此方式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客体,都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换句话说,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中,这两者都有很多机会接触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因此,可以考虑将协调式综合方式与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使用,使其在实际使用时以更高效率运行。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和计算机网络集成,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信息以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的人机系统(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不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早已不只存在于企业中,在例如高校、政府、医疗机构等其他组织中,只要有管理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撑的地方就会出现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在协调式综合方式中,要想使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就必须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将其组织好,协调好。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系统论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建立各方的实体联系,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使各组织、各部门之间不仅有思想上的交互,更有信息资源上的互通与共享,可以更好地发挥协调综合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队”作用。
第三,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形式比较新颖,可以让教育主体与客体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直接的互动,极大地增加了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这种形式可以不拘泥于通常所认为的“电子政务”模式,即严肃的、讲求效率的政府模式,而是根据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加入更多的贴近生活的元素,更好地完成“大众化”的任务。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阶段。这其中的第三个阶段,“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的思想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以便使受教育者形成更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7]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快捷地输送给教育者,让教育者能及时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缩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周期,提高协调式综合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率。
3.2 渗透式综合方式与媒体传播的结合
渗透式综合方式,“在该综合方式中,各个单项方法还保持相对独立性,其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方法之间已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发生了局部融合。”[8]渗透式综合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综合运用中非常重要,其核心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活动展开联系与渗透。因为思想看不见,行为活动却是可见的,人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如何以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使渗透式综合方式得到更好地运用。
渗透式综合方式是以教育客体为出发点的,教育客体的不同业务活动类型和状况对渗透式综合方式的效果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业务活动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是必须使用到的工具。那么,在运用渗透式综合方式时,以什么类型的传播媒体来使从事不同业务活动的教育客体都能接收到我们社会所提*的主流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第五媒体”进行思考。
第一,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物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则被称为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手机使用的普及程度、无线网络的覆盖程度,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用手机或其他移动通信设备接入互联网已不是难事,加之手机传播还具有覆盖人群广、传播成本低廉、能方便地利用人们零碎时间等优点,与其他媒体相比产生很多革命性的改变。由此可见,利用第五媒体来进行思想传播渗透的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很广。
第二,第五媒体的应用种类很多,如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短信等,由于在此我们是有目的地运用第五媒体,不妨将重点放在手机视频应用上。因为手机视频除开以随意性、娱乐性为主的手机网络视频外,还有一种目的性较强的“微电影”作品。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如3G手机,手机电视等,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动视频接收设备)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时放映、短周期制作和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那么为何称其有较强的目的性?因为微电影虽然形式短小,但其仍具有电影艺术的特质,不仅能记录现实、展现现实,通过创作、演绎带给人们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往往就是人们思想内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其目的所在。因此,可以从受众的业务活动、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段,通过“微电影”作品来揭示或赋予理论、文化、思想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进而使渗透式综合方式与第五媒体得到结合。
总之,无论是偏重于内容的理论灌输教育实施方法创新,还是偏重于形式的实施方法综合运用方式创新,都应牢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以人民群众如何更好地认同、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突破口、基准线,这样的创新才是有目的、有意义、有成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红旗文稿,2010,(02).
[2]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3]邱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6]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9,182.
[7]张耀灿,陈万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0.
[8]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