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24-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余浩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进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是管理资本家事务的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余 浩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理论进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行政管理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重视行政管理,把它作为国家学说和政权构建思想的核心问题加以论述。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出发,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掌握国家的历史使命出发,深刻地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本质。

首先,阐述了行政管理的性质。1844年7月,马克思在枟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枠一文中指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1919年7月,列宁在枟论国家枠中,对国家的性质作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和列宁深刻阐明了行政管理不是无目的和无意识的行为,而是国家和社会集团的组织活动,是阶级对阶级的统治,这种管理是带有强烈性的,是运用国家机器的管理。

其次,阐述了资产阶级政府管理的本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是管理资本家事务的委员会”。1913年列宁在枟扩充军备和资本主义枠中说:“……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里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政府就是资本家阶级的管事人。管事人领取优厚的薪金。这些管事人本身就是股东。”[2]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政府的管理是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管理,这种管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统治和镇压,是暴力加欺骗的管理。

再次,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府管理的实质。马克思在枟法兰西内战枠中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政治形式”。“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它的工作。它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3]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阐述苏维埃政权性质时,他指出,政权归苏维埃,就是取消旧的国家机构,代之以新的、人民的机构,即苏维埃政权,就是把管理国家和监督国家经济的事情完全交给工人和农民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行政管理本质的上述论述,是非常正确和精辟的,至今也没有过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没有经历过后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因此他们对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如何执政和加强行政管理,还未能作出详尽的阐释。他们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对行政管理的本质认识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下去。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行政管理理论

2.1 毛泽东思想中的行政管理理论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依靠人民治理国家、进行国家管理。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管理国家都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他认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克服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克服国家机构中官僚主义作风以及腐朽思想的影响。

虽然毛泽东是在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枟论新阶段枠中最早在党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始的,这也就拉开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行政管理。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931年7月在河南新集召开鄂豫皖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枟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枠指出:“……苏维埃是工农代表会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他的组织原则是立法行政合一,完全运用民主集中制。”1931年11月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枠,至此,苏区的行政管理基本确立,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难免存在一些缺点。总的来说,苏区坚持了群众路线,广泛发扬民主,初步认识到党政之间关系问题,并大力加强工农群众对国家机关和一切工作人员的监督,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贪腐分子。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参议会代替了工农兵苏维埃,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的组织形式。参议会作为当时根据地的各级最高权力机构,他以政权机构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和机构成员构成的三三制原则为基本特点。边区政府的行政管理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精兵简政”。1942年9月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纲要枠明确指出:“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管理主义五项目的。”[4]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这是在中共领导下的军政统一和立法、司法、行政的密切结合。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独立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这些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更着重于制定纲领原则和政策,具体的行政工作主要依靠地方行政独立解决。

这三个阶段,是我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自己的政权进行管理的初步尝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也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吸取。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产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全面开始。尽管此时就我国的整个社会制度而言,尚未进入社会主义,但就国家政权的性质而言,其行政管理已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政组织系统,政务院领导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国家主席,成立了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撤销政务院及其所属的四个委员会,增设一些部门,建构了我国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行政制度采取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指令性的计划控制;采取任命委派的形式,建立了我国首批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陆续建立了诸如民政、军事公安、文化、教育、卫生等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体系。

基于以上历史分析,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深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思想包括:①行政组织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民主集中制原则、精兵简政原则和党政分开的原则,这也是人民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②行政领导思想,讲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行为的根本准则,也是人民政府管理的根本出发点,领导方法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5]的群众路线,这也是人民政府管理的基本方法;③行政权力思想,毛泽东提出“权力民授论”,肯定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党和政府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必须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都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时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要加强政权建设,防止权力腐化。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行政管理思想

2.2.1 邓小平理论中的行政管理思想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1978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里,他亲身经历和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并且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国内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中,他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和改革问题,提出一系列完整的观点,尤其是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作了具有创见性的阐述。

邓小平的主要行政思想包括:①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中心;②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行政管理指明了方向;③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④改革人事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首先是选拔人才;⑤加强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⑥借鉴外国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提高行政效率

其中,邓小平的管理改革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属概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独具特色和极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把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的深刻分析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正是通过这样的分析,邓小平针对“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拖拖拉拉,互相扯皮……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退”[6]这样一些问题,提出要把党政分开,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权力结构,实行政企分开等改革主张,逐步使得我国走向现代化政府建设的正轨中去。

2.2.2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主张坚持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致力于在新的实践中做出新的探索,总结心得经验并逐步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与实践精神,同时体现出极强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先进性与科学性[7]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行政管理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逐步形成以“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为主要内涵的行政决策机制;③健全行政管理法制,实现依法行政,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④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廉政建设;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坚持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⑥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行政管理的创新。[8]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构庞大、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提出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逐步下放权力,形成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体制,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行反腐*廉。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2.2.3 新时期下的科学发展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005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认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强研究,通盘规划,突出重点,精心部署,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9]

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关键,已经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体制保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应该成为重要突破口。应当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并推行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效能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0]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政府职能转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执法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服务;②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③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 结语

从1848年2月发表的枟共产党宣言枠开始,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160多年。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和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共产党人不畏艰辛而创业并积极地进行民族独立自强的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剖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新时期,我们更要不断总结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政管理思想,积极探索改革的道路,要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1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9.

[2]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38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2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7.

[7]叶永成.江泽民行政管理思想论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新贡献[J].长江论坛,2003(2):36-42.

[9]顾家麒.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之管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研讨会发言稿[C].广东佛山,2006.

[10]迟福林,方栓喜,何冬妮.推进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7-01-26.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枟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枠,北京,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