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张 林 魏常雷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新的时代主题的转换,不管是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紧跟全球化的步伐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 现代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要解决的问题。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的理论都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此,面对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蕴含着现代化
“现代化”是对人类数百年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总的概括和总结,它是现代社会以及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特质的反映。现代化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出现是人性取代神圣、理性取代情感以及信仰;是对传统社会的经济形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观念等的彻底颠覆。对于“现代化”一词在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在语义学上,“现代化”是指使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化”是“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罗荣渠教授认为应该把“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而笔者认为“现代化”应该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更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目标;它主要体现在由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向现代社会的结合与转变,从而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阶梯性发展目标。
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一直到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融入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这一过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中指导中国人民抵抗英美帝国主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抵抗国内外的一切反动势力,最终取得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打破了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严重束缚,解放了全国各族人民,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整个中华民族从此也屹立于世界东方,推进了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打破了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一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缩影,它在不同时期指引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转变是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它的转变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性。
2.1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看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一开始就揭示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动态发展的过程,并在19世纪枟共产党宣言枠里面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展现了19世纪的欧洲走向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和伟大推动力。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自它一产生就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向现代化探索的理论。在随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地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认可并采用,虽然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各个国家具体实际时有所变化,但是它仍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在指导着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这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性,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它来到中国时,中国正处于纷纷乱世。但是它用自身的强大生命力,战胜了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思想,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现在面对21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巨大挑战,它必将又一次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2.2 从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看
近代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进程中的不断革新,在每个阶段的理论创新,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现在的辉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不断地受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致使中国逐渐沦为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救国高潮,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通过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等人的前期宣传,使得这一理论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个理论与中国当时的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即毛泽东理论。而且用这一理论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具体情况以及国外环境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趋势的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前进。
2.3 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困境看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为397 983亿元,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为2.4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吸收外资达到9 000亿美元;高速公路约6.5万千米,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上网者超过4亿,世界第1位,等等。虽然我们的现代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的现代化也面临着许多的困境,总结起来中国现代化有三大困境。第一,思想的困境,由于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造成了广大人民思想的闭塞愚钝。虽然改革开放后,国门逐渐被打开,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封闭思想根源仍在,加上广大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第二,资源环境的困境,我国虽然国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当这些环境和资源除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时它变得是那样的渺小。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国内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竞争,使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正是由于对资源和环境的贪婪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沙尘暴、洪涝、飓风、干旱等也时时侵扰着我国,这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第三,贫富差距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确实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了,但是他们自私地把“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抛到了九霄云外,不愿带动后富者前进。从而造成了现实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给现代化建设埋下了隐患。
3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向现代化转变,以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
3.1 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治军、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能否取得胜利,首先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以及能否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建设。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创新的时代、改革创新的事业,要求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以创新进取的精神面貌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就告诉我们,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竞争激烈化的现代社会。要想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就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以此引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2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新概括、新升华,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赋予现代性的理论,它要求我们要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根据新的实践的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同时它也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善于开拓,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下,在面对21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时,我们更应该遵循这一理论发展规律,适时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转变。并在不断推进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地把握理论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只有科学地把握理论发展规律,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不断前进。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向现代化转变,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3 正确处理“互化”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是一种“互化”关系,它们两者会随着时代的转换而不断相互转化。当下,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转变,而这一转变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国情的特殊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一个“互化”过程,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具体实际的相互“改造”过程。并且这种“互化”或“相互改造”不是随着人们的主观意志随意进行的。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除了实事求是的真理以外还存在着教条主义传统这一伴随物。教条主义不仅难以真正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而且也往往与马克思主义南辕北辙。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步走错,特别是指导思想的错误,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抓住时机,正确处理“互化”的关系,不失时机地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只有指导思想的正确才能把教条主义扼杀在摇篮里,才能保证教条主义长期远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最终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