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问题,多年来,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述。当然,这些表述都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学科概念出发的。有人采用恩格斯于1885年在《关于共产主义者联盟的历史》一文中的一句话,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8]。也有人采用恩格斯于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句话,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9]。还有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有的在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性质和一般目的之后,还加上“过程”。以上这些表述,大多局限在无产阶级范畴内,有些过于狭窄,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不断地发展,仅仅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已经无法适应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又有人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开始接近问题本质。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表述未能将共产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包括在内,于是,又有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也有人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是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正是在以上这些关于研究对象的探索基础上,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过去人们主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这种学科性质的确定致使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对话”渠道过于狭窄。于是近来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不是只涉及政治规律,因此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背景和理论资料。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讨论都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出发的,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概念恐怕还有些许不同。因为它不仅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有理论的研究;而且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历程,这又有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顾名思义,它是研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但同时,它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历程,作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具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学科性质上,我们比较赞同近年来又有人提出的,它实际上属于社会发展学。而与一般社会发展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研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首先要从总体上研究以社会主义为条件和目标情况下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实际的,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内。但是,作为一门社会发展科学,它在理论体系上绝不是不同学科有关内容的简单相加、机械组合,而应着重体现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诸因素之间有机联系与紧密结合这样一种特点。
只有这样一种对学科性质的认识,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与时代相适应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在19世纪初,随着1825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集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尖锐对立;在英法德三大起义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社会舞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为了与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机会主义划清界限,同时也预期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无产阶级力量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中心论题,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论证,并以指导英法等国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获得解放为己任。后来,在十月革命时期,当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对着国内阶级敌人的疯狂进攻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合力围剿时,列宁、斯大林突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在特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毛泽东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定义为“阶级斗争学说”。而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技术革命、全球政治格局的改组以及由此促成的时代主题的改变,正在将世界社会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因此,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更加切近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成为能够指导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的科学理论,又必须实现其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的当代转换:着重研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也只有这样一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科性质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研究对象确定,我们才能理解这些年来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以往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教学侧重于“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战争和策略论”,这无疑是当时历史状况下的产物;现在则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特色论”、“改革论”、“开放论”、“党建论”,等等,甚至还有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程中风行海内外学术界、政治界的“中国模式论”等。理论重点的这种改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原理和结论,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新时期,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发展的最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基于以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对象的理解,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上,必须适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要确保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而言,在研究视角上,要把社会主义实践置于世界历史的长跨度和大背景中去,通过社会变迁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联系,正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结合社会主义的已有成就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得出正确结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摒弃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教条主义学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在研究态度上,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从历史环境入手,不以一时需求而臆断,反对单一的历史回溯论观点,克服超越时空而苛求前人的虚无主义倾向;要立足实践检验真理,不凭经典权威的个别提法剪裁现实,对教训不扩大也不掩饰,保证理性思维的彻底和真实。在研究内容上,全方位、立体化地触及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使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能够及时上升为理论,以指导实际。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高潮两次低潮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的认识。
2. 结合四次飞跃和四大理论成果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开放性的认识。
3.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4页。
[6] 乔舒亚·库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北京共识》,见《中国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郑永年:“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香港《信报》2004年4月20日。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