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松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但是,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形势与政策》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同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爱国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它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当今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增强大学生对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把爱国主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可以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与爱国主义教育互相促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由此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更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从而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不断丰富,让形势与政策课更具有吸引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正确认识祖国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把爱国情感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形势与政策》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形势与政策》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制,但是这样的教育容易使求新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刻板地看待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学者曾对深圳4000名大学生做过有关调查,发现“32%的学生认为高中之前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非常充分,没必要接受再教育。有3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无新内容”。这项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大学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心存抵制,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没有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的人权和自由都不如资本主义,崇尚西方国家宣扬的人权、民主和自由,甚至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存在偏激的民族主义,他们的思想活跃,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有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上比较重复,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通常采用单纯讲解的形式,这与大学生学习心理不符,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难以接受。
(二)对策研究
1.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重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当前,有的大学生认为,我国虽然进行了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而他们就会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在讲课中可以告诉学生,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代替旧的事物都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复杂过程。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艰难曲折、几十年的时间内变得非常发达,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
例如:可以在讲解美国金融危机这个专题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可以告诉学生,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而我国2008年的GDP仍然保持在比上年增长9%。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不仅彰显了中国政府很强的调控能力和优势,更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优势。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对美国金融危机有所了解,而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而让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高校爱国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的实际行动,把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的行动结合起来。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要求大学生“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理性爱国是与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相对立的思想、行动,是一种美德。理性爱国主义反对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混淆,盲目排外,抵制这个抵制那个。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突发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利用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组织学生观看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及回收实况,接受尖端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带给学生无比的骄傲自豪。尤其是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这说明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激发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可以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像界面技术等现代技术,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提高实效性。互联网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手段,《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有效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让学生自己来讲他们切身体会到祖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会更具有感染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也应该提高多媒体的教学水平,制作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精美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除在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就国家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做可以取得纯粹的课堂讲授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