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弘
摘 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众多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取若干卓有成效的对策,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网络时代 心理健康 挑战 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崭新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的比例高达90.5%。互联网在促进大学生信息获取、拓展人际交往、参与社会互动、便利实际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大学生正经历着个体心理处于尚未成熟的过渡期,虚幻缥缈、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大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袪害扬利地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的命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崇外情绪弥漫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科技文明的同时极大冲击着各国的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还不全面,总认为新事物就是合理的、先进的,容易绝对化和片面化,不能辩证地看待新文化现象与各国的古老文明应该共荣共存,导致对互联网过度依赖、相信,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强。
(二)情感世界紊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关统计报告显示:国内用户上网的目的46.9%是获取信息;36.2%用于聊天、交友和玩游戏等休闲娱乐;只有7.6%上网是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而在46.9%获取信息中,有的大学生则是利用外语优势上网查看、下载国外色情网站内容、利用p2p等网络技术交换色情音乐、图片以及影视。青年时期是情感发散期,判断力差、控制力弱,在如此丰富多彩、任意驰骋的虚拟世界,特别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事情不以自己的意志发生、发展时,大学生就会依赖、依靠网络,通过寻找刺激、发泄情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内心体验,而不必像现实社会一样对自己言行负责。
(三)角色定位混沌
据权威部门研究发现,人的认知能力会由于长时间地接触网络而有所降低。个别大学生经常花大量时间漫游于五花八门的网站,快速地浏览变幻无穷的信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拥挤的信息会使人的感受程度降低,思维活动受到抑制。从心理活动的规律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容易对人的角色心理造成压力和混乱,使人难以独立进行深层思考和判断,出现角色定位混沌现象。
(四)社交认知障碍
网络是双刃剑,既可以拉近宇宙范围内生命间的距离,又可以逐步削弱人的交往能力。大学生涉世不深,在对待很多事情上,以自己的感官满足为目的,在网络上,既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谈天说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逐一品评,又可以自在潇洒做自己高兴的事,所以,就主动将自己封闭在互联网上不能自拔,害怕与人交往导致出现心理自闭。
(五)自我约束失衡
网络活动的虚拟性,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和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在网络中,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各种虚假信息、非道德行为的大量存在,严重冲击着大学生所具有的传统伦理观和价值理念,弱化了他们的行为自律意识。在网上,个别大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行为,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黑客攻击等行为。
可见,网络时代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等,这些负面效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带来的正面效应,抑制、减小负面效应是需要高等学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诸多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拓宽了新渠道。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卓有成效地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辟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重视网络民族文化教育是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推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让网络承载着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悠久、丰富、宏大、博意的民族文化,继续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档案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各项心理测试数据及其评价,可以说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历史记载。心理档案还可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优劣,预防心理疾病,完善自我个性。网络所具有的覆盖面广、数据处理快、准确性高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成为可能。通过对学生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测试,收集他们的心理行为资料,能够为学生建立网络心理档案,构建一个动态监控体系。这也是整合新媒体的积极功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的建立,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能及时发现一些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建立网上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建立快速高效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科学管理。
(三)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办好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网站,建立多手段、大平台的心灵安抚家园使大学生在情绪不佳时有对话渠道、有倾诉对象,有指导老师、有关怀路径,在积极的对话中化解矛盾、澄清困惑、消除敌意、缓解怒气、稳定情绪,用传统的方式、现代化的手段滋润学子的心田。
(四)强化自控能力
在国家、社会对网络游戏规则进行进一步规范的同时,大学生应该以承担国家建设、民族兴旺、延续发展为己任,加强“网德”的自我教育和警示,趋利避害,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自然人和网络人。
(五)建立综合教育格局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应对网络信息集成时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逆向作用。用社会的舆论、学校的导向、家庭的情感等多管齐下,消除网络上各种诱惑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矛盾,获得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效果。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让大学生心理健康,心情阳光,心灵坦荡,达到较高的幸福指数,才能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贡献青春和热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