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6个国庆节。我坐在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满脑子构思着《中国梦》写作提纲的我,看到空姐送过来的一摞报纸中有一篇我喜欢的文章。题目是《中国与全球化九个问题》,刊于9月30日的《环球时报》。它译自美国《全球主义者》杂志,原题为《中国与全球化》。这篇文章写道:“中国现在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牵动世人的心,不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全球关注的安全问题,甚至中国颁布的法规都会引起关注。中国是全球最有活力最受瞩目的国家。在本文中,我们以回答的形式来解答一些人对于中国经济及其他情况的疑惑。”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中国?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认为:“当今世界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的崛起,这就是原因。”
——中国有什么与众不同?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专家马丁·沃尔夫说:“有些国家本来就重要,有些国家发展成为重要角色,有些国家具有极大推动力,而中国三者都有。”
——关于中国最大的疑问是什么?美国《新闻周刊》专栏作家鲍勃·塞缪尔提问:“中国是一个吸引其他地方的人力资源和投资的磁石,还是不断产生需求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世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经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香港地区首席经济学董涛(音)说:“中国经济加速,世界经济也会跟进;当中国经济放缓,世界经济就会萎靡。”
——中国持续发展表现出来的最大竞争优势是什么?《中国经济季刊》主编阿瑟·克劳博认为:“中国在未来50年内,都能保持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的远景有何看法?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斯说:“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将来会成为世界消费市场,不过这需要一段较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如何看待亚洲的一体化?《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迈克尔·瓦迪齐奥蒂斯认为:“毫无疑问中国是朝向这个目标发展的。现在亚洲已经成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关系紧密的经济和安全体系。”
——为什么很多出国的人又回到中国?微软前项目经理查尔斯·金的回答是:“我们总提到美国梦,我已经实现了我的美国梦。也许现在是寻找另一个梦想的时候了,我把它叫做我的中国梦。”
——中国如何改变互联网?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凡特中将一语惊人:“未来十年,中国的13亿人口将使汉语变成互联网上最常用的语言。”
这些问题的聚焦点,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走向——一个近代以来历经苦难而正在奋发图强并大踏步走向世界的13亿中国人的“中国梦”。
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就是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经过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浴血奋斗,再经过1949年到2050年这100多年的开拓进取,我们的梦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经过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艰辛探索,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一大转折,不仅是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而且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大转折,是全社会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大转折,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现代化国家的大转折,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经过1978年到2006年近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性的大转折,已经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一步又一步地变为正在实现的现实。
两个100多年,两个近30年,把“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将来历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近30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古老的民族还能够焕发出如此勃勃的生机,确实让海内外人士感到万分惊讶。
因此,海内外人士关注当代中国的走向,是一种历史性的关注、全方位的关注。他们关注当代中国的经济走向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他们关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及其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关系,他们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民族心理走向,等等。
但是,你只要仔细地考察这些关注的深层动因,归根到底,他们关心的还是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有的关注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能否持续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有的关注着中国的地区差别等社会问题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政局稳定的影响;有的关注着中国的人权、自由和民主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向;有的关注着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及其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有的关注着中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理论观点的变化对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的影响;等等。
多少年来被人看不起的中国被人关注了,这当然是好事。至于关注中国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需要我们做的事,是用事实和有说服力的道理来回答人们关注的种种问题。
(二)
政治,在政治家和政治学家那里,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政治就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决定了,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一大政治走向。
政治,从来就是历史的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的走向,来自近代中国以来的全部历史。1840年以来开始的近代中国历史,是世界列强侵略中国,加上中国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致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苦难的历史。这段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为了结束“挨打”的历史,就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而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就必须推翻导致中国落后的腐朽制度,就要进行革命(连改良也不行)。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证明的,由毛泽东揭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6]
但是,革命能够扫除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障碍,而不能代替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革命只能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提供政治和社会条件,而不能直接改变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落后并最终避免中国“落后挨打”甚至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其后果不仅会表现在我们无法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且会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误读进而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奋斗的信心。这就是当代中国历史证明了的,并由邓小平揭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7]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全部实践和全部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一整套发展的战略和方针政策,包括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这样,我们不仅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其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出发,进一步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那种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的片面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放到这么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来观察当代中国发生的一切,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一大政治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