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障碍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障碍

时间:2024-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抑制了公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动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网络时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将不断提高。

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障碍

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前进,政治参与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有效形式,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但是,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如此。所以,科学地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的各种因素,探究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责任

(一)中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势

宏观地看,3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促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既获得强大推力又呈现出显著特点。

从动力方面看,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

(1)政治文化的变迁带来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文化作为人们对政治的主观取向,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抑制了公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国家特征下的利益结构的一元化,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使公民的政治参与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公民作为国家权力主体的意识没有充分地树立起来。但随着改革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促使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不仅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得到认同,而且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公民开始更为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和愿望,使政府所进行的社会利益的分配能对自己更加有利,形成了促进政治发展的巨大动力。

(2)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和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的存在,调动起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革也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尤其是新兴的利益群体,他们的政治参与的愿望更为强烈,希望拓展表达自己利益的渠道,企盼通过政治介入去争取实现自身的利益高效化。这种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凝聚为推动全社会的政治参与的外在动力。

(3)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为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随着民主政治的建设,各种民主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使政治透明度和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公民参政提供了多种渠道。同时,这种政治发展中民主化的取向,也促进公民民主意识逐渐走向成熟,从而形成推动政治参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伴随着改革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政治参与,也表现出显著的特点:

(1)动机复合化。从政治参与的动机来看,在传统的体制之下,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动机主要是信念和命令。即源自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动机和组织的命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动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公民不仅出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关注政治事务的发展,并希望通过自身参与其中来抑制政治腐败现象,使政治真正为每个公民服务,保障每个个人的权利。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原则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从而使利益分配成为人们参与政治的一个驱动力量,而且将是最持久和稳定的驱动力量。(37)

(2)组织多样化。从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形式来看,过去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主要依托的正式组织载体有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职代会等,通过参与这些组织极其活动,公民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整合性的突出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新出现了大量的政治参与的组织载体,如行业协会、权益组织和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等,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开辟了新的渠道。

(3)认同差异化。从公民的政治认知程度看,根据调查显示,在对国旗、国歌和政治领导人等政治象征的认知方面,公民表现出很高的认知程度,但对政治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的认知程度相对要低,这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不利的影响。

(4)手段数字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虚拟化公民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之一。网络的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极其互动特性,决定了网上政治参与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控制的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它使人们在感知世界和介入事件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潜在地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网络时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将不断提高。参与影响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参与政治的热情,而民主水平的提升又更加巩固了青年对民主的崇尚。从此意义上讲,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无论就实质而言还是就发展而言,都具有无法比拟的广延性。

(二)中国当代政治参与的障碍因素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因素,从总体上反映在经济地位、地域差别、传统文化和社会政治制度条件等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的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变化令世人瞩目。但人与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社会成员经济地位不平等状况显著。这对政治参与的公平性有所抑制,因为经济强势群体在政治参与中也不会是弱势,他们利益诉求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一定要比经济弱势群体大得多。同时,经济地位的差别的存在和扩大,促使控制利益冲突和协调利益关系在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增加,这又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内容。

2.区域差别的障碍

在我国,社会总体进步很大,但区域差别不小。最突出的是城乡之间的差别。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落差。这使城乡居民的政治认知程度和政治参与的方式存在着相当的不同。资讯发达和较好的受教育程度,使城市居民对政治生活的认知更多,对政治生活的变化反应更敏感。而农民在资讯和教育方面受到的限制,使其社会责任心和政治敏感度方面弱于城镇居民,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方面落后于城镇居民。此外,东部与西部之间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使公民在参与意识发展上出现了空间差别。在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会更关注政治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则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这两种差别,都制约着社会政治参与发展的平衡。

3.传统政治文化的障碍

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其所形成的对权威的畏惧与服从的政治文化心理,加之建国后计划体制培育起来的惰性精神,使公民的自主意识比较差,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都阻碍了公民认知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不利于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保护自己的权利。

4.社会政治条件的障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公民的政治愿望和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要求原有的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这种客观的发展需要,给公民提供更多的利益表达通道。但实际的情况是,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很难保证畅通无阻,关于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又不足,常常出现随机应付的情况,甚至为紧急应付某些社会成员的诉求而随机改变政策,导致政府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甚至出现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最终对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真正实现产生不利的影响。

【注释】

(1)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2)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3)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4)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活动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5) 吴大英、杨海蛟主编《政治行为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页。

(7) 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8)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9) 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1995年第3版,第25页。

(10) 曹现强、王佃利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11)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5页。

(12)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7页。

(13)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页。

(14) 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页。

(15) 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4~86页。

(16) 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215页。

(17) 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8)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 2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2页。

(20)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16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1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8~99页。

(23) 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1页。

(24) 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2页。

(26) 《孙中山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1页。

(27) K.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2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2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2、163、167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页。

(31)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0页。

(32) 孙福金:《论人民参与》载《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第2期。

(33) 参见 S.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第12~13页。

(34) 周平:《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参与》,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5) 参见《国外政治学》,1989年第4期。

(36)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215页。

(37)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2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