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分析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分析

时间:2023-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并成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国政治学界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因此,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列入自己的活动内容,以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有效运行。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形成了就孤立地停留在主观领域。它既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又对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作用,这是一个客观过程,政治学通常用“政治社会化”来描述和分析这个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术语,出现于19世纪末期。在社会学上,它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生活,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的过程。政治学借用了“社会化”这个概念来研究政治文化。

在社会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的需要,从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政治文化的教育和传递,使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古已有之。但是,把这个过程看作政治社会化问题加以专门的研究,则始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兴起之后。“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其专门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首次发表了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论文。1959年,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出版,公认是最早的一本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此后,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并成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国政治学界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体制的体认;二是党派态度;三是政治参与。政治体认表示对于政治体系、政治规则、政治制度、结构以及规范的认同和依赖;党派态度指政治行为者对当权者的权威以极其他竞争权力与影响的个、团体、政策的姿态及意识形态。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的实质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政治系统互动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从个体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社会成员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或群体成员所需要的政治知识,同时,每个个体又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丰富、发展、修正和改造政治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个体通过各种方式的政治学习,逐渐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得某种政治价值意识,并由此而产生某种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政治人。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他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不适应感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政治人格,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现有政治秩序,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政治文化内容以取得持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系统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而社会成员个体则成为客体。社会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将政治文化在全体成员中扩散、传播,以使社会成员直接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必须是社会成员普遍接受某种共同的政治文化模式,才可能真正形成政治社会,产生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对于社会本身,或者对于统治集团本身来说,社会成员或政治团体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将直接地影响该社会或政治团体的稳定与巩固,关系到它是否能够继续生存。对于某一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反对,它就失去了能够有效地进行统治的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人对它信任和支持,它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政治领袖将无人拥护,它所组织的政治活动则无人参加。所以,每一社会政治体系及每一政党,都必然要对公民及自己组织的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训练与教育。因此,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列入自己的活动内容,以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有效运行。由此可见,对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领域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领域的课题,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两个方向的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双向性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成员个体和政治体系分别作为主体同时参与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者都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和受动性。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其接受教育、学习和认同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社会影响力个体。但是,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被动地吸纳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学习中,个体总是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来对社会传播的政治意识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予以吸收。而那些不被大众接受的元素就要被抛弃。就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社会化又是去整合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发展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个体又影响社会。

2.继承性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体系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既定的主导政治意识,使其在社会成员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社会成员经过教化,接受那些既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所以,它首先是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种传承。

3.创新性

政治社会化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继承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一方面,社会成员个体将其在社会政治活动中获得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准则,并且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反馈到社会中去,从而丰富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政治体系也总是适时地抛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政治价值观念,及时地赋予社会政治意识以新的内涵来适应政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政治意识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4.持续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一次性完成,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从一个人出生开始,直到其生命终止,这期间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他就不会中断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他在下一个阶段的政治认识、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取向的状况;而后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在强化或改变着前一阶段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成为一个相互衔接、持续的过程。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意识领域,它包括社会成员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方式,制约着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转,推动着社会政治体系的变迁。但是,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又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内部的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和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政治文化衍生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和发展、创造。因此,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