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提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基本国情。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历条件下出发。
(一)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前提
中国当代的特殊社会生活状况是民主发展的基本历史前提。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状况
到20世纪末之前,我国一直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自然半自然经济状况,不仅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化,有着浓厚的封建政治、经济传统。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民主问题的反应必然十分冷淡。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长期生活在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并未完全瓦解的计划经济环境中,人们对民主问题的反应也往往不那么敏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有助于民主因素增长的变化。农村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迅速转变,使第一次有了生产和生活的自主权,并被纳入广泛社会生活轨道的中国农民开始拥有了争取自己社会、政治权益的经济后盾。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横向联合的增加、竞争范围的扩展、劳动者和企业独立利益的增强、单位制度的变化等,产生了强烈的要求加强政治民主建设的呼声。这些巨大的历史转变,对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进程是一个根本性的推动。
2.社会结构变化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总体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则开始上升到较为显著的地位。随着那些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强大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逐步成长、庞大的农民群体以极其他低收入群体的逐步分解,所带来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客观地拓展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运作的范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农民的分化不断扩大着工人和各种“新阶层”的发展空间;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也快速拉大与其母体农民阶级的距离。这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专制传统的社会基础。
(二)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当代中国现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影响是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它改变了人民民主的社会经济基础,或者说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适宜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在以下方面作为人民民主的基础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内生联系。市场经济被公认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或制度化的经济形式,“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之间具有一种必然的逻辑蕴涵关系,即是说,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以政治民主作为其社会政治条件或‘支撑系统’之一种,而政治民主也必定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50)
第二,市场经济倡导自由竞争,有利于公众和社会权利意识的增长,从而为人民民主提供适宜的民主意识。
第三,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发育和社会组织的成长,从而为人民民主提供社会组织基础。
第四,市场经济改变了许多陈旧的观念,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良性变化。
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强大物质力量。当代中国的民主化事业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这种促进作用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觉纪律,要使他们由衷地关心其劳动组织的集体成果和发展前途,关键是要让劳动者通过掌握对劳动组织的决策权力,使他们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主人。
第二,民主政治的建设可以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和鼓励平等竞争,扩大经济单位的自主权,向着所有权与经营权、政府与企业相分离的方向发展。这些转变的实现,都要求劳动者特别是各级负责干部具备相应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都要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来开辟道路。总之,正在深入发展着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迅速提高的生产力水平既为当代中国的民主进程创造着物质条件,又要以民主发展的实现来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思想、政治条件。
(三)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政治基础
经过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中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国家。社会曾经传言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民主化进程较慢,政治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客观讲,不能脱离政治发展来考察中国的经济进步。没有相应的政治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有效组织,要实现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是根本做不到的。现在,在经济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团体。与时俱进的中国现行政治架构和政府过程,容纳了这些巨大的社会变化,也敢于面对不同的意见诉求。事实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同样处于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时期。
3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推动“渐进式民主”。推动政治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总结出的一个规律性认识。这种认识,构成了方法论意义上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政治基础。
同时,中国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程度明显提高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框架业已形成。依法治国也不断前进。“82宪法”的实施,使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得以健全,为其后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全国人大适应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82宪法”作了重大修改。例如,1993年修正案首次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999年修正案专门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2004年修正案则首次确认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宪法依据。这些重大修改,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反映和确认了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在一系列重大基本面上的完善,总体显示了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政治生活与人权事业的发展联系得更紧密了。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又被写人了宪法修正案。与此同时,中国先后加入了22项国际人权公约或议定书,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导向性论述,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报告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员主体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的党内民主、党内生活充满期待。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政治基础越来越稳固,必将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