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规律
政治现象与政治过程内部、外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着深刻、稳固、必然的联系。政治规律潜在的或明显地、直接地或间接地支配政治过程,有其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必然性。政治规律分为:存在于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在一定历史阶段、历史环境的政治运动过程中发生影响的特殊规律;政治体系中不同方面、侧面、层次及动作过程中的具体规律。尊重政治规律,充分认识和利用政治规律,是推进政治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一)政治发展规律
根据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发展规律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两类规律:
1.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治发展规律
政治学研究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因而提出的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是不相同的,有的甚至有本质上的区别。争论的焦点是:政治参与和政治体系的关系在于政治参与是否仅仅在制度范围内进行。《西方政治学》中,政治参与被概括为: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与上述内涵相似,《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定义为,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但是,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在于,政治参与并不仅仅限于合法参与和制度化参与。巴恩斯在其所著的《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纳尔逊在《通向权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城市贫民》一书中,都强调政治参与应包括抗议和暴力参与受他人动员或操纵的参与。这些参与形式的目标是针对政府,具有非法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的特征。从理论上说,关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其争议仍在于政治参与是否应包括非法参与及非制度化参与的问题。在政治参与与实践上,我们主张制度化参与,即法内参与。政治学家为政治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其中共同的是关注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扩大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宽公民通向政治权力的捷径,给经济增长政策和分配政策以重要影响。亨廷顿提出,在权威合理化及政治机构分化的情况下,政治参与程度是识别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不断扩大政治参与是不断据进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发展应注重从制度上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和普遍性,完善其政治参与的制度功能。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对政治参与感兴趣,首先取决于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完善的参与功能。而一个国家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普遍性则决定着是否具有全面而充分的利益表达。利益表达的充分性和全面性是制定公平、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政治参与的制度功能是提高政治参与的强度和持久性的物质载体。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决定了政治参与应从制度上具有必要的强度和持久性,而不能是一时一地的。利益表达的重要性还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影响国家政策,因而应是有组织的通过制度渠道积极推行。
第二,政治发展应充分考虑到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结构性的影响。这里所指的结构性即从层次上而言的。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间接或直接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作用。而在社区自治的层次上,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策的制定则发挥直接的作用。但这绝不是说,只应对较低的社区自治层次上的政治参与加以重视。政治参与具有结构性,较高层次的政治参与和较低层次的政治参与都是不可缺少的。公民政治参与在政策执行环节上的功能是依法进行监督,使行政权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偏离、不歪曲、不变通。发挥公民政治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上的作用,应按民主、法治和权力制约的原则构建相应的具体制度。为此,必须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扩大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力度的合法性影响。政治发展力度的合法性,是指公民对权威当局推行政治发展进程的正当性的认识问题。合法性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其“合法”出身,如王位继承。进入中世纪后,合法性既指统治的合法权利,也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代社会中,一般认为,合法性是指政府的统治是合法和公正的,即表示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如税收问题,大多数人都交了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人们认同政府征税的合法权利,反之亦然。而人们对政治发展方面的合法性要求,一般说来是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效能和法治。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并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现代政治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承认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民主发展标准的尺度。从理论上讲,衡量民主发展还有其他一些参数。但中西方政治学都一致认为,政治参与制度的重要性在于没有有效的政治参与,就无所谓民主。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决定其民主化的程度,民主化的程度又决定政治发展的水平。因此,构建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扩大民主主体的范围,提高政治主体的民主素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才能促进政治发展。
第四,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治效能的提高。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提高政治能力和政治效能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政治能力是指以某种方式影响政治决策、政治能力与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实效,与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有密切关系。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分析,政治能力是指政治系统的作用。政治系统的 能力包括系统的提取能力,指提取国内外物质和人类资源的能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指控制系统成员的能力;系统的分配能力,指把财产、名誉和机会分配给系统成员的能力;系统的象征能力,指制造和传播感情或动机上的象征物的能力;系统的接受能力,指把所有能力集于一体并构成系统反馈和来自系统成员的要求与支持相关的关系的能力。上述五种能力都需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政治发展中,在构建和完善政治参与制度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到提高政治系统的五种能力。
具有完备的政治能力的政治系统是提高政治效能的物质载体。在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的关系上,自由主义理论充分肯定了公民的自主性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的促进作用,保守主义则过分强调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的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对抗议性的、非制度化的、暴力的行为加以肯定,并作为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必然会降低政治制度的政治效能。必须明确的是,我们主张制度化的、目标明确的支持性参与,而正是这种参与有助于提高政治效能。
由于我们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通过法定制度意图影响党和政府及基层自治组织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据此,从法定参与角度透视,中西方政治参与仍有其共同的特征:其一,政治参与是具体的行为;其二,政治参与是现实的活动;其三,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活动;其四,政治参与定位于对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行施加影响;其五,政治参与包括主动型参与和动员型参与;其六,政治参与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如现行法律和制度不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即应改革法律和制度;最后,政治参与应具有平等的属性。
2.政治发展促进政治稳定规律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内容。与政治民主不同的是,政治稳定的概念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概括。在20世纪70年代,政治稳定的概念仍然像政治学研究中的其他抽象概念一样无从捉摸。尽管如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政治稳定概念与政治秩序和政治持续性相关联。由于政治学研究对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和理想性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学术形式分析和讨论实现政治秩序的途径和手段的不同,政治学家们对研究政治秩序的着力点也是不同的。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把“政治秩序”作为一种目标而不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并认为政治秩序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是否能够动员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亨廷顿分析了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其一,经济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分化。如城市化、教育水平提高、新闻媒介发达等。这就必然打破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障碍并产生新的理想和追求。如果社会不能满足新的理想和追求,就会产生社会性的挫折感和不满情绪。其二,社会性流动机会的增加可能消除公民的社会挫折感。其三,政治制度的先进性适应高涨的政治参与。如果政治制度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高涨,政治不稳定就会出现。
据此,政治稳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制度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意味着政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持续发展是指社会中不存在寄希望于政治制度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追求的一个政治目标。社会发展引来了政治制度的环境变化。政治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才能维护政治文化和政治组织机构的持续性。正如伯克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某种变革的手段,也就没有了维护其存在的手段。保持政治稳定,必须有秩序地改变政治参与者、政治领导人和政策并提供有组织的并为公众接受的制度、程序和手段。政治稳定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相关,政治稳定的程度反映了政治组织机构为参与政治和试图参与政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政治参与渠道的有效性。
(二)政治现代化规律
根据政治现代化的含义,政治现代化规律是指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历史环境的政治运动过程中发生影响的特殊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和完善政治制度功能的规律
开发和完善政治制度功能的诱因:一是指政治领域外的动力资源,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出的客观要求;二是指政治领域内的动力资源,主要体现为决定政治活动的具体制度、法律、政治规范及政治文化。政治规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是解决政治主体之间多元利益的矛盾和对立以及政治主体同政治环境的不协调状况,保证政治生活正常进行的行为准则。政治领域内的动力资源直接决定政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目标取向和实际进程。从政治制度功能层面透视,应有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开发和完善制度功能。关于制度功能,帕森斯认为:其一,制度必须适应周围环境,即制度所生存的外部政治资源。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的政治资源的分配趋于公平、合理。其二,制度必须实现自身的目标,即确定这些目标是什么,并动员一切必要的资源实现这些目标。其三,任何制度都必须保证使其成员融为一体,保持协调和团结一致。其四,任何制度都必须保持随时能动员其成员去完成自己的目标。阿尔蒙德在其《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从政治系统层面概括了七个基本功能:即政治社会化和社会录用功能、利益表达功能、利益聚集功能、政治交流功能、规则制定功能、规则实施功能。米歇尔侧重政治系统层面阐述了系统目标的权威性功能、达到系统目标对资源的权威性动员功能、系统的结合功能和价值与代价的分配功能。上述概括从各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
2.协调和整合多元利益的规律
政治协调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关系,政治力量的平衡和调整。从政治系统的角度看,是指政治各系统之间与环境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和谐、平衡,避免冲突、脱节与失调的调整。政治协调应按民主和法治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政治整合是指政治单位之间提高以共同政治利益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协作水平。社会变革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规律。一方面经济利益的分化又形成多元的利益格局,利益多元常常从现实中要求拓展政治参与的有效性。这种情况往往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成为促进和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多元利益的出现却要求强有力的政治整合。整合过程中,政治领域中各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单位,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利益多元对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强化制度的政治协调功能,这就要求提高主动型参与水平,从而拓展民主的社会属性。其二,强化制度的政治整合功能,这必然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
3.政治社会化规律
政治社会化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政治系统为使成员具有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传递政治文化的各种方式和途径。美国学者伊斯顿把政治社会化概括为“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4)。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从一代到下一代传递其政治文化的方式,这种经历可保持传统的政治规范和制度。另一方面,当次级社会化媒介反复灌输和过去不同的政治价值,或当儿童产生和他们祖先不同的政治期望和社会期望时,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便可成为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媒介”(5)。以迈克尔·罗斯金为首的四名美国学者在其合著的《政治科学》中,通俗提示了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他们认为,对个人和政治系统而言,政治社会化有以下几种功能。其一,训练个人。“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人与系统联结起来——一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遵守法律、参加地方大众事务、在选举日参加选举”(6)。其二,支持政治系统。“通过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系统的规则、履行其应承担的角色。政治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系统与政府的运作,并使其合法化。大部分遵守法律,接受不同的角色——法官、警察、政党积极分子、候选人、选民——相互以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转,使其成功地按应有的方式进行统治”(7)。总结上述学者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不难看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传递方式;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在于既可保持现行的政治规范和制度,也可成为推动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媒介。由此可以认为,不能仅仅把政治社会化的手段看做是道德、文化、理想等软约束的力量渗透,更重要的是通过政治制度的强制力加以灌输和引导。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作用。
4.培植先进政治文化的规律
政治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政治实践中的主观反映。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运作、政治行为密切相关,是政治体系的文化基础。这种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著名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理想国》中概述了人性与政府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则在《政治学》中论述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极其变化过程。
20世纪50年代,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从政治实践上深层次地揭示了这一内在联系。如种种各样的政治体系的出现,不同政党制度模式的存在。这一切都促使学者们从复杂的政治现象中去探求原则。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则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认为引导和驱动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的动因是政治文化,指出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我发现这是非常有用的,并将称之为政治文化。60年代初期,美国另一著名政治学家派尔,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概括了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关系,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情感,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政体的运行规范(Operating norms)。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揭示了政治文化并不一定与现行政治体系一致,对政治的导向既可能超越于政治体系之外,也可能滞后于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变迁。
政治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的构建。政治文化反映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政治问题的基本态度、信念和感情,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倾向。一般认为,政治文化从内容上包括了三个部分,即对政治制度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认识是指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意识;感受是指对政治制度的感情和态度;评价是指对政治制度的判断。总体上说,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文化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某一点上,政治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发生的。政治现代化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治文化允许它发展。特定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是由它所继承的政治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政治文化层面透视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是研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化是人类推行政治变革并促使政治体系现代化变迁的知识系统,是人类认识政治规律的结晶。政治现代化中,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从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作用中,可以认为:政治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先进的、优秀的政治文化,取决于政治文化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