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统一战线的研究现状
当前围绕统一战线形式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一是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及其现实意义,主要围绕统一战线在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来论述统一战线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发挥自身的法宝作用,如何围绕执政党各个历史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作用。比如,如何发挥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等等。二是研究社会发展变化对统一战线发展的影响。如社会转型、社会分化、社会发展对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三是着眼于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视角,探讨统一战线在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政治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所特有的功能。如政治稳定功能、利益表达功能、有序政治参与功能,等等。
二、社会整合的研究现状
“社会整合”并非新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社会学家探讨和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分化成为既定的事实。社会转型是现代化的必经过程。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指出的,“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13],社会转型将引起不稳定性、不和谐性。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而且这种转型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的。我国学者的研究中,一般都将社会转型视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不管是哪种解释,社会转型必然带来很多问题,如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的异质性增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这一切都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涉及社会整合问题。
在我国,围绕社会整合的研究是比较多见的,学界对于社会整合的理解,大多是在援引国外学者对社会整合概念基础之上,围绕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或将社会整合置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中,以此来理解或定义社会整合;或将社会整合理论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及执政党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相联系研究社会整合,如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将社会整合置于执政党能力的建构中,通过社会整合,达到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目的。对社会整合的理解基本上与外国学者一样,都将社会一体化作为社会整合的最主要的表现。其中,一类研究是围绕执政党的社会整合任务展开的,如王长江在《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中指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各种利益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二是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准绳进行利益整合[14];王邦佐、谢岳在《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中指出,社会整合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一项政治使命,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提出了挑战,同时乐观地指出,执政党在21世纪应对挑战已经具备了重要政治资源。如执政党的组织网络、组织制度、执政党的政党角色,等等。[15]王邦佐等作者在《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中,对执政党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整合情况进行了分析,特别指出在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中,执政党应该通过权威转型再造合法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发展加强社会整合;通过组织重构发挥执政党组织资源的整合效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提供社会资源,等等。[16]罗峰在其著作《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中,在对“权威”与“政党权威”、“整合”与“社会整合”以及“嵌入”等概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党权威整合,指出针对转型期带来的挑战,执政党必须有效解决“外整合”与“内整合”的问题,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回应挑战,将权威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制度性权威的整合功能。[17]
另外一类研究以中立客观的实证调查为主,考察和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化整合的情况。以杨建华的著作《分化与整合——一项以浙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为代表,该研究选择浙江的城市、乡村为个案,以田野调查为研究基础,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整合的演变,讨论分析社会分化整合的类型与演变及理想型的社会分化整合何以可能,指出社会整合根据其形成诱因可分为内源性整合与外源性整合,通过实证研究创建了一个分析中国社会分化与整合演变的逻辑框架,以期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路径提供一个实证与学理性的解释。
还有一些较为零散的研究,也对社会整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杨文伟在《当代中国社会整合分析》一文中指出:“社会整合是指通过对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18]。”《社会学简明词典》对社会整合的解释是:“调整和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单位,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19]朱进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执政党社会整合》一文中认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的不同因素、部分、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20]尽管理解大致相同,但是研究的角度和深浅各有不同,既有从广泛和抽象意义上使用和理解社会整合,如社会整合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通过某些方式而凝聚在作为社会核心的价值观、信念周围,彼此结成紧密关系,并在行为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21];还有从建设和谐社会等经验层面理解和运用社会整合的。比如陶维兵的《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22],陈琼的《和谐社会视角下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23]等等,不一而举。
三、统一战线与社会整合相联系的研究状况
明确地将统一战线与社会整合联系起来,研究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是较少的、分散的,多散见于统战领域内的一些研究中,集中于统一战线如何应对社会结构分化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方面,研究视角较为宏观单一。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林尚立的《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主要从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任务出发阐述统一战线所具有的整合功能;张惠康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着眼于参政党能力的提升论述了参政党影响社会的能力,但涉足不深或不够全面,未能充分考虑统一战线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整合如价值整合、组织整合等等。从整合视角看,统一战线中的多党合作、人民政协组织,民主党派、工商联均具有不同重点的整合功能。还有一些较为分散的文章,如《试论统一战线在农村的社会整合功能》[24]、《统一战线与多样化的社会整合和协调》[25]、《中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整合》[26]等,主要从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任务出发阐述统一战线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但未能进一步阐述统一战线如何发挥整合功能。
另一类研究主要集中于统一战线如何应对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兴起、如何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统一战线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而扩大自己的统战领域和创新方法,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作用、如何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稳定作用等等,虽然没有专门突出“整合”这一概念,但其内容均涉及“整合”的效能,可将其归于“整合”。
以上两类研究不管是明确提出“整合”的还是将“整合”隐含于论述当中的,都有很强的宏大叙事的倾向性,虽然阐明统一战线具有一定的整合功能,但均侧重于“提出问题”,尚未能深入分析问题、未能深入分析统一战线如何发挥整合功能,综合性和系统性不够,而且对统一战线整合社会的理论解释和探索不足,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且现有的研究较少涉及对统一战线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原因、中国政党制度的内部嬗变及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社会整合相联系的分析,缺乏将统一战线自身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分化整合进程有机结合的研究。在当前统一战线越来越社会化的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开发统一战线的潜在整合能力,不但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本文将尝试这方面的研究并力图有所突破。
在本文的研究中,社会整合并非是某一理论的具体运用,而是根据对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程中作用发挥的逻辑演进进行历史考察与具体分析后提出来的。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其发展壮大使中国从四分五裂的传统社会转型到全新的现代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能力的提高,对于社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统一战线逐渐与社会领域紧密相关,与基层社会日益紧密联系。这使得统一战线在实践中日益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也将日益突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