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发民主党派的整合功能
一、增强民主党派的利益整合能力
(一)加强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功能
从理论上讲,八个民主党派所代表的利益需求应该涵盖中国共产党之外的所有政治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除了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所代表的利益需求之外,社会上应该不存在新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团体。但是,事实表明,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割,社会的利益诉求也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民主党派不能涵盖或者说应该涵盖但是实际上没有涵盖的利益需要[14]。尽管八个民主党派各有分工重点,但“在坚持重点分工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可适当发展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发展原则,使民主党派呈现出整体的趋同性。这就模糊了民主党派利益的“代表性”。目前党派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很少反映各自所联系的群体的利益,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社会的分层化和利益的多元化,意味着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关注整体,而是关注局部[15]。各党派代表的利益趋同,从而就会漏掉或忽略一部分社会利益。如果这些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序有效地表达,长此以往,社会就会产生组织新的政党的要求。为此,应该加强八个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性,引导民主党派去发现并吸纳这些利益需要。首先,要从理论上界定各党派利益的代表性,同时,强化民主党派与所代表的群体对象成员的联系,积极体现他们的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愿望。其次,从分工类别上吸纳发展成员,保持特色发展,而不是不分特色。再次,从参政议政上,突出自身优势,以强化本党派特色。比如农工党应该在医药卫生领域建言献策;同时,要力争反映现代化建设中日益突出的各种问题、矛盾,促使输出的决策能真正解决社会重大和主要问题,以整合社会利益。当然,以上方面需要各统战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
(二)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参政党利益整合中最具直接效应的是参政议政能力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出台之前的科学论证和协商、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可行性对策,以及自己提出成熟的建议和对策被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采纳而推动某一政策出台。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除了要增强利益表达能力外,还要提升参政议政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但是,就专业性和科学性而言,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还无法获得政府足够的信任。这关涉到政策议程建立、政策规划、自身能力等环节。撇开其他因素不讲,民主党派自身能力是主要因素。但民主党派还是存在着改进、发挥自身参政议政潜能的资源和优势。首先,由于每个党派的政策领域相对集中,具有各自的专业和行业优势,因此,在某一领域内可形成专业研究优势和研究权威;其次,部分党派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交叉和趋同,在调研论证时,应该发挥组织的联动协同效应,可由某一政治组织牵头发起,统筹协调,或相关党派自己牵头联手,将各方力量、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调研论证合力,使建议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民主党派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功能,还具有降低决策失误、彰显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效果,使国家核心价值体系所反映的理想信念贴近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现行制度的价值效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从而起到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整合和引领作用。
二、强化民主党派的价值整合,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
(一)培养成员的政治美德
之所以将美德作为强化民主党派价值整合功能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民主党派是以共同体存在的,而美德是一种共同体得以建构的内在条件。而且一定的政治美德是参政党参政为民的道义基础。近年来,民主党派针对参政议政中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指出了一些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参政议政的勇气、责任、使命感的重要性。比如,“参政议政既要有水平,也要有技巧,更要有勇气和胆量”、“成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党派将解决办法集中于严把成员准入考核标准,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强化成员责任意识等方面。基于这一问题,我们对现实中民主党派参政行为应该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总结了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代表性人物通常所具有和应该具备的一些政治素质或政治美德,那就是勇气、仁爱、责任。
首先,勇气是政治生活特别要求的美德。阿伦特说过,政治生活需要勇气。她所谓的勇气,是指“使人由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使伟大的言行成为可能”的道德品性[16]。民主党派的“勇气”,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时敢于为民“请命”、为民“代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政治品质,是民主党派科学探索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必不可少的优良品德。勇气表现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坦率政治风度,表现为不拘一格的时代创新精神。勇气是民主党派能否真正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所必不可少的政治美德。这亦是近年来在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中经常强调的一点,也恰恰是我们民主党派成员所缺乏的。拥有勇气才能坚定地实践真理,才能“铁肩担道义”。从民主党派的奋斗史可以看出,勇气是民主党派的光荣传统,是民主党派科学探索、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必不可少的优良品德。历史上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有三件影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事,如李鼎铭关于“精兵简政”的议案,黄炎培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建议,马寅初的“节制人口”建议,均体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参政风格。它对今天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启示是:参政议政不但要体现科学性,而且要有勇有谋,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共产党人的诤友。近年来存在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责方面的监督不力、监督意识不强等问题,除了将此归因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党派成员缺乏敢于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真知灼见的勇气。另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机制制度的完善及创新也首先需要党派成员不断争取、践行、发展、创新。因此,勇气是民主党派能否真正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所不可缺少的政治美德。新时期,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勇气的培养,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创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环境。
其次,是仁爱。所谓仁爱,是指“仁者爱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仁”的主要表现是“忠”和“恕”。社会主义的“仁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指对国家的爱和对人民的爱,以及忠诚于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仁爱体现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精神。仁爱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既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仁爱意味着民主党派要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以人为本的仁爱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党派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基石,是民主党派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民族精神。因此,将仁爱归于民主党派的政治美德是完全合适的。
再次,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对于党派成员,是一种道德自觉,意味着党派成员在参政议政时必须意识到自身角色所赋予的使命,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神圣性和伟大性——对人民整体和长远福祉的“责任”,积极履行职责,并顾及自己参政行为的后果。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源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与作为知识分子的党派成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相关联,此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实社会不乏逃避责任、回避责任的现象。但是这不能成为民主党派的行为。如果党派成员回避责任、丧失责任感,工作仅仅是消极完成任务而已,那么无论我们如何座谈和重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党派都将成为一种真正的政治摆设,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之实现目标也就遥遥无期了。
勇气、仁爱、责任通常在代表性人物身上较为突出。但是,统战价值整合效应的发挥不能仅仅局限于代表性人物,而应该发挥统一战线的整体效应,发挥各民主党派的整体效应。为此,要培养代表性人物,发挥“代表性”人物的道德表率和榜样示范所起的政治引领、力量(智慧)凝聚作用,将“代表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将代表性人物的政治美德放大到党派乃至整个社会,在社会层面更好地发挥代表性人物的道德引导和价值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构建代表性人物的宣传机制,扩大优秀代表性人物的宣传力度,将优秀代表性人物的政治美德通过宣传机制展示到整个党派及社会层面,使其成为党派成员及社会成员共同追寻、效仿的政治美德,从而造就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等“从众”效应,使价值引领成为可能。此外,在选拔发展党派成员时,应该侧重于其思想、政治品德、政治素质的考察,看其能否真正有一种为事业而献身的信仰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成员对道德的践行和规范的遵守获得一种内心的美的享受,或一种外在于实践的“内在利益”,从而造就党派成员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等“从众”效应,起到价值整合的作用。
(二)尝试建立参政党自身特色价值观
国外政党在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时,首先是确立政党的自身价值观,此后将其价值观或价值理念贯穿于其组织建设、政治运作和社会活动中,扩张、寻求自身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制约其他社会意识,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比如,生态主义政党以生态理论为核心价值观,受其影响,其他一些政党也在其价值理念中引入了“绿色价值观”。1998年,德国绿党倡导的“绿色”理念被社会民主党接受,两党结为“红绿联盟”进入联邦政府[17];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全国83个选区都建有支部,支部依托人民协会、居民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社区发展中心等基层组织开展各种“亲民”活动,将党的价值观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西班牙人民党、英国工党和保守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通过设立党内外互动的“政策论坛”,党员和民众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加强了对政党价值观的认知。[18]还有一些政党积极参与NGO举办的慈善、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客观上也起到了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作用。
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相比,我国的参政党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积淀,比如民革有“爱国、革命、进步”;民盟有“奔走国事、心系民生”及“同盟、同志、同心、同德”;民建有即“爱国、爱党、爱会、爱学”等四爱;九三学社有“爱国、民主、科学”,等等,不一而举。从价值整合的具体指向看,价值整合是在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价值主体如党派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价值改造,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向为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方向引导,使其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秩序。由此,我们特别提出,民主党派应该凝练出反映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以自身价值观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
参政党价值观的树立,既要反映正确的参政意识,又要寻求参政党的价值理念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一致性,同时要融入经由历史沉淀的中华民族发展精神,既要体现文化传承,又要立足现实,反映时代脉搏。
参政党树立起自身价值观后,要借鉴国外政党的经验,有意识地将价值观的引导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社会联系机制的建设,通过服务社会增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扩大自身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从而影响民众的价值取向,达到统合多元价值、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目的。因为社会基本共识的形成,“不是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简单统摄,而是来自政党、国家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政党和国家在领导社会中所提出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为凝聚社会基本共识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源,但是这种资源要转化为社会与大众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认同,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转换过程。”[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