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的新特点

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的新特点

时间:2024-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殊的发展时期和特殊的国情使转型期中国的危机形态呈现以下特点[10]:危机事件领域呈现多层次性。一方面,国内的极端个人及组织与各类国际势力紧密勾结,互为呼应;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胁,成为各类恐怖组织的目标。

11.2.1 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的新特点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社会结构分化、利益格局调整、人口流动加剧等诸多深层次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同时经历多重转变:从一个乡村——农业化社会到一个城市——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一个内向型、自我完整的经济体系向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经济体系转变;从一个以个人权威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管理体制向一个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9]

特殊的发展时期和特殊的国情使转型期中国的危机形态呈现以下特点[10]:

(1)危机事件领域呈现多层次性。在经济生活领域,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是呈现不平衡性,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日常生活领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分布不均等,造成了社会问题的凸显,例如教育失衡,生活水平失衡;在公共管理领域,由于我国长期的历史特点,政府在适应当代社会主体发展的同时要努力转变自身定位,政府职能的界定,与何种社会力量的配合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上,中国和平崛起,各种国际力量的牵制和控制,以及突发的各种国际性经济政治冲突等,都预示着中国有可能面对的种种外交危机。

(2)危机事件规模扩大,影响范围扩展。经济方面,各种性质的经济力量发展不平衡,同时加之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增长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矿井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频繁,死亡人数剧增,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同时,各地群体性的冲突发生,以政府与民众间的冲突最为明显。政府在执法中侵害民众的利益,或者社会各个贫富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冲突也时有发生。黑恶势力,地方性小团体也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3)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据权威部门的有关数据,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犯罪,并且有的还与海外某些势力有联系,别有用心。这种犯罪与传统性犯罪相比组织性和暴力性更强,往往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态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4)危机影响方式多元,震荡频率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分化,危机事件涉及的群体面越来越广,敏感性越来越强,各种事件相互交织,连带性加大,聚焦效应明显。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开展,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借助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从事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利用我国政府的传统行政逻辑和大众的群体性心理,借助于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制造各种谣言,大肆煽动群众采取极端行为。这些特点在边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如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此类事件就是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各种多元化渠道组织非法活动,散布谣言,唯恐天下不乱的行径。

(5)危机事件趋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背景下,危机事件已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国,而是日益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一方面,国内的极端个人及组织与各类国际势力紧密勾结,互为呼应;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胁,成为各类恐怖组织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