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统治者注重对老年人的礼遇

元代统治者注重对老年人的礼遇

时间:2024-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老年人的礼遇(一)赏赐老年人。元代统治者注重对老年人的礼遇,且均将礼遇老年人作为施政的一项重要内容。[20]可见,乡饮酒礼对于形成敬老礼让、崇尚孝悌的社会风俗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都给予支持和鼓励。元仁宗重行科举意在广纳人才,但因名额限制,终有不少落第者,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举人。

一 对老年人的礼遇

(一)赏赐老年人。元代统治者注重对老年人的礼遇,且均将礼遇老年人作为施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元世祖诏令十路宣抚司官“劝农桑,抑游惰,礼高年,问民间疾苦,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其职官污滥及民不孝悌者,量轻重议罚”[5]。元成宗大德九年(1304年)六月诏书内:“年八十以上赐帛一匹,九十以上者二匹。”[6]元仁宗于即位之初,就表现出对于高年之人的关切,其即位诏书宣谕:“发政施仁,国有令典。凡年各九十以上者,人赐帛二匹,八十以上者一匹。”[7]这项诏令并非只是空文,史载仁宗于当月就“赐大都路民年九十者二千三百三十一人,人帛二匹;八十者八千三百三十一人,人帛一匹。”[8]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赐京师耆老七十人币帛”[9]。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十二月诏内:“民年八十以上,蒙古人赐缯帛二表里,其余州县,旌以高年耆德之名,免其家杂役。”[10]至正三年(1343年)十月,“以郊祀礼成,诏大赦天下……蠲民间田租五分,赐高年帛。”[11]这种赏赐老年人的政治行为,能够些许改善一下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其社会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统治者想借此来表明其对老年人口的重视,展现出亲民姿态,从而为自己赢得政治上的加分。

(二)举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其仪式上的礼器也是“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正齿位”[12]。由此可见,乡饮酒礼的内容之一便是尊老、敬老,通过这种仪式来提倡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以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历来为统治者推崇,元代依然[13]。史载乌古孙泽于至元年间任兴化路总管之时,“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行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14]。至元二十年(1284年),肃政廉访使马德昌在庐陵举行乡饮酒礼[15]。元贞元年(1295年),处州路总管李多尔济在任内“与士与民无不尽乃心力,如旷举乡饮,使郡人知有礼让”[16]。大德十年(1306年)闰正月间,“盱庠奉宪令,将以姑洗行乡饮”[17]。至正元年(1341年),泰不华任绍兴路总管,他“行乡饮酒礼,教民兴让,越俗大化”[18]。至正二年(1342年),庆元路总管王元恭举行乡饮酒礼,“群庠会者近千人,齿德先后之有序,献酬揖让之有仪……孝悌之心,油然而生”[19]。元人郑玉写道:“使其乡之人,知古人其为乡饮酒也,非为酬酢之际,议论之际,尊者所以语其卑,老者所以告其少,必有以明乎敬让之道,而发其孝悌之心,则亦庶乎其可也。”[20]可见,乡饮酒礼对于形成敬老礼让、崇尚孝悌的社会风俗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都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科举考试方面的优待。元仁宗重行科举意在广纳人才,但因名额限制,终有不少落第者,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举人。对于如何解决落第举人的出路问题,一些官员建言“下第举人,年七十以上者,与从七品流官致仕;六十以上者,与教授”[21]。这些建议一度被接受并实行,而泰定之后,“下第者悉授以路府学正及书院山长”[22]。年及六七十岁的老年举人,不顾年高仍然投身科举,显示了士人阶层对于其尊奉理念的追求,而为这些老年举人实施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则拉近了政府与士人阶层之间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