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魏晋嬗代史事考辨
魏晋两代的政权性质以及魏晋嬗代的历史意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前贤时彦对此多有论述,发明颇多。[1]诚如笔者在绪论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在陈寅恪建立的分析框架下展开讨论。[2]仔细考察一下魏晋嬗代十六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其中很多重要的历史细节尚处于混沌不明的状态。目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地域、出身或政见的不同所形成的党派分野的视角,来分析魏晋之际的政治角逐,其优点在于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时代转化的大趋势,但是对于魏晋之际许多关键政治事件的实证研究则略显不足,或许是受到陈寅恪“东汉儒家大族之潜势力极大”这一论断的影响,往往低估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种种复杂变数。[3]
关于魏晋之际的政治史,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首先,司马氏代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自魏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曹魏政局,至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受魏禅,共计历时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司马氏集团内部的人员构成、政治举措前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仅仅通过分析地域、出身或政见的不同所能涵盖的。其次,司马氏代魏是经过祖孙三代四人才得以完成的,既往的研究更多地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四人视为一个整体,而对其祖孙兄弟之间的差异措意较少。其三,当时处于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之下,司马氏代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内政问题,往往受到蜀、吴两国在外部的牵制。因此,本章从对魏晋嬗代过程中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的考订入手,来进一步探究司马氏代魏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和晋初功臣集团形成过程中所孕育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