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期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的目的

转型期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的目的

时间:2024-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本书关注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这决定了本书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二,笔者初步设计开发了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虽然是仅有近20年历史的新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参考的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经验,其历史渊源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

研究目的表明了本书写作的学术动机和价值取向,反映了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向度。[1]本书关注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这决定了本书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本书写作的目的在于以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借鉴当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成功经验,理性分析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路径与对策。具体而言,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梳理并分析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时代背景、逻辑路径及其方式选择,提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应从价值导向、模型构建以及制度建设等层面展开,并进一步阐明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首先应克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本管理、能本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理念等核心价值观念。

其二,笔者初步设计开发了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本书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时代特征的分析以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有益经验的借鉴,初步设计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问卷调查表,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进而运用一元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对问卷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年龄、工龄学历、行政级别、工作类别等相关变量对素质模型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三,在对基层公务员素质模型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健全的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关键,公务员素质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还需要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虽然是仅有近20年历史的新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参考的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经验,其历史渊源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制度的弊端也不断显现。由此,本书在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研究部分,将与绩效直接相关的公务员素质模型应用到公务员分类、考录、培训、绩效管理等各个领域,并主张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以便在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为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