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务员素质建设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公务员素质建设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时间:2023-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学界对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兴起。对公务员素质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研究。针对公务员通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针对公务员素质建设实践的理论分析。然而,总的说来,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上述的某个方面着手,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对公务员素质建设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国内学界对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研究最近几年才兴起。目前国内研究公务员素质或能力的著作约20种,[18]如《公务员素质概论》《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公务员能力建设读本》《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等。[19]在中国知网以“公务员”并且“素质”为篇名,至2013年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可得有关文章687篇;以“公务员”并且“能力”为篇名进行同时段检索,可得有关文章793篇;以“公务员”并且“胜任力”为篇名关键词进行同时段搜索,可得有关文章92篇。当然,如果将与公务员相关的,比如“干部素质”等为篇名关键词的文章也考虑在内的话,其数量将更多。从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国内对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的内容看,当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公务员素质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研究,针对公务员通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探讨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相关研究,针对公务员素质建设实践的理论分析等几个方面。

(1)对公务员素质内涵和外延的相关研究。例如,任健雄等人(1987)认为,公务员素质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和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公务员应具备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思想行为和潜在机能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权利观念、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20]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认为,公务员素质是在公务员的心理、生理基础上,通过学习、培训教育、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其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包括政治理论素质、心理素质及依法行政、公文处理、文字表达等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21]此外,武汉大学李和中教授(2008)[22]、国家行政学院邱霈恩教授(2004)[23]等学者也分别就公务员素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公务员素质的内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针对公务员通用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自原人事部于2003年颁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之后,理论界便掀起了有关公务员通用能力培养研究的热潮,涌现出一批以注解现行《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辅导材料及类似形式的文献资料。例如,2005年,人民出版社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部分教授和研究人员,编写了《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分别探讨了九项通用能力的基本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4]同类书目还可见程连昌主编的《公务员能力建设读本》、吴建刚主编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吴江主编的《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25]等。这类文献对于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探讨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逐步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伴随着国外公务员素质框架的开发与应用,我国学界也就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吴志华教授(2009)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一书中介绍了当今国内外公务员的素质框架,并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素质框架设计的方法。[26]宋斌、鲍静、谢昕(2005)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一书中阐述了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问题,主张制定各级公务员能力标准框架,为公务员培训与开发、评价和使用提供依据。[27]李魁(2008)分析了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录用测评体系;[28]才华(2007)、刘莉(2008)等分别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培训进行了研究;[29]吕文静(2008)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评[30]进行了分析,等等。

(4)针对公务员素质建设实践的理论分析。这一类成果多是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下,基于对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所做出的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回应。例如,武汉大学李和中教授主编的《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31]高学栋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32]、毛羽的《新形势下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33]吴子学的《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体系及机制研究》[34]、陈辉的《能力本位视阈下的中国公务员能力建设》[35]等。这一类文献大多从时代特征的某一方面出发,研究了公务员在该时代背景下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的内容。然而,总的说来,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上述的某个方面着手,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对公务员素质建设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第二,从研究的对象看,当前研究涵盖了厅局级、处级、科级等多个层面。例如,李森、程好(2008)以科学发展观、未来党的执政能力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等三重需要出发,初步构建了厅局级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框架体系,为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测评提供了依据;[36]朱俊杰(2007)以中央国家机关处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公务员素质模型的实证研究;[37]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分别针对司局级、处级、科级以及新录用人员出版了一套岗位培训教程,规定了司局级、处级、科级以及新录用人员应着重培养的能力素质;[38]李守林等分别论述了局处级、科级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路径;[39]陈小平(2008)探讨了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县处级公务员培训,[40]王玉玫(2009)就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分析;[41]郑学宝等(2004)构建了县处级领导人才胜任力模型;[42]康博钧、荣华等(2001)从政府机关科级公务员职务需要的实际出发,对科长应具备的关键素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43]招宇明(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副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进行了研究;[44]徐俊峰(2007)构建了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素质模型[45],等等。总的说来,当前的研究已经基本涵盖了公务员的各个层面,但是,就基层公务员素质模型开展的研究还比较少。

第三,从研究的方法看,现有研究多采用理论或实证的方法。理论研究层面,李和中教授(2008)在借鉴中国古代官吏素质标准和发达国家公务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从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两个层面对公务员素质的构成、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46]苏保忠(2009)在《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一书中就基层公务员所需了解和掌握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府公共服务、政策执行、依法行政、应急管理、行政伦理、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沟通与协调、调查研究方法、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公务礼仪、心理健康及其调适、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组织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设路径;[47]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针对司局级、处级、科级以及新录用人员开发的岗位培训教程系列,等等。实证研究层面,赵国祥(2002)采用自编问卷对185名处级领导干部的个性特质进行了研究,提出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个性特质的六个组成因素: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律性、决断性、社交性、创新性;[48]李和中、裘铮(2003)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市公务员素质进行了调研,列出了59项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并纳入9个指标体系中,依次为:决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依法行政素质、创新素质、执行素质、沟通素质、知识素质和服务素质;[49]胡月星(2007)运用访谈及问卷调查法对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探索;[50]此类文献还可见诸滕艳的《论我国公务员的能力建设》[51]、李明斐的《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研究》[52]、候奕斌的《科级公务员胜任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53]等学术成果。上述成果分别从理论或实证的角度对公务员素质模型或素质建设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相关研究。但是就研究成果而言,除王玉玫的《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54]等几篇学术成果外,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

我国学界对公务员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为本书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持。毫无疑问,当前研究也还存在亟待提高和改进之处。(1)理论基础薄弱。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要么是就公务员素质泛泛而论,要么是从古代或国外相关研究中直接借鉴,要么运用其他学科理论进行分析,没有形成或运用一个清晰的核心理论做指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书以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与公务员素质建设直接相关的理论为依据,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行文过程中,以求能在理论研究层面有所突破。(2)内容创新性不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很多学者在公务员素质要素的来源上,未能前瞻性地把握当今世情国情对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在构建公务员素质模型时,未能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等。由于素质模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对公务员素质具有不同的要求,而素质差异性的特点则决定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素质也应当有所不同。因此,本书在科学构建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就年龄、工龄、工作类别、职务级别等相关变量进行了分析。(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在素质模型构建过程中,现有研究对素质要素的提炼、模型生成的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尚缺少一定的数理统计分析,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于公务员素质模型的构建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有些规律性、结论性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数据或数学公式来说明和演绎。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在界定素质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前瞻性地把握当今世情国情对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合理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基层公务员自身的特点,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模型构建并设计了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方案,以期能够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