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是非常仓促地、起初更是非常被动地进入世界联系的。中国对于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知识,是在短短一段时间中借助拼命恶补而获得的。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就难以避免囫囵吞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而且,极容易简单化、教条化地接过别国一些现成的理论、观点,奉若神明,拿来就用。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真正的世界性联系。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真正具有世界性,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密切相关,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工业革命注入强大的动力。但工业革命又不等于资本主义,二者的功能与结果更无法合为一体,混为一谈。可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却没有认真注意它们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之外的根本性差异:资本主义的压迫与掠夺,制造了的二元对立的分裂的世界,而工业革命的不断进步则为世界真正一体化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同样,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也彼此密切相关。人们也因此将它们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当然,工业革命需要资本,需要资本的积聚与积累,也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积累。但要产生资本,实现资本的积聚与积累,乃至资本的原始积累,并非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途径。事实表明,人们还可能做出其他许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的必要和必然。
中国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反复探索,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后,终于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需要全球化,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在世界普遍联系已经确实建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只有在生产力获得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时,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方才能够成为经验的存在,地域性的个人方才会真正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而所谓“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他们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人们只有在真正普遍的世界联系中,方才能够获得实际参与全球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并全面享有其成果的可能,没有这一条件,人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获得真正的解放。
中国从自己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发展和不断扩大世界联系,是中国加速完成工业革命历史性变革的需要。因为这就能够使我们非常主动而积极地运用世界范围的资本、人才、知识、技术、资源、信息,借鉴他们的经验与教训,来全面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避免许多曲折,减轻许多代价,为顺利实现中国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由古代向现代全面转型这一历史性大变革,赢得许多极为珍贵的帮助。
中国从自己的实践中还深深体会到,发展和不断扩大世界联系,中国国家也好,中国的各个人也好,方才能够真正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才能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真正“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能够充分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充分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精神生产、流通和消费,充分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生产、流通和消费。只有如此,个人的解放,个人的全面发展,方才具有现实的基础;同样,国家的解放,国家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如此,方才具有真正可靠的现实的基础。
中国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反复探索,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后,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所需要的全球化,绝非全球资本主义化,全球化也绝不等同于全球资本主义化。因为资本主义恰恰会使世界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不可能实际参与全球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并全面享有其成果。正因为如此,当中国积极参与推进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全方位联系时,对为西方资本主义几个大国所主宰的原有的世界秩序、世界伦理、世界核心价值必然会有所保留、有所抵制,无法无条件地全面认同和追随。中国必须坚持鲜明的自主性形态积极发展世界联系,成为主体性鲜明的世界联系中的中国。
中国秉承“德施普也,天下文明”的核心价值,继续发扬协和万邦、以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国与国交往以德以义而不是唯利是图等优秀传统,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努力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能够最为有效地克服资本主义霸权所造成的世界的二元对立状态,以及世界联系中的极严重的极大危险不对称性,克服许多蕴含着极大危险性的世界联系的断裂。中国在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特别重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就是要使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致力于通过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期达到各个国家共同繁荣、普遍受惠、实现共赢的目标。
“德施普也,天下文明”,要求在建设国际政治新秩序时,切实做到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保障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相处;在国家与国际安全上,切实做到各国彼此信任、相互合作,通过对话消除分歧,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保障世界各国有一个和平的安全的良好发展环境。
“德施普也,天下文明”,要求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的世界秩序,必须充分尊重各个不同的文明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在人类发展基础中的独特贡献,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世界联系的发展,不是取消文明、文化的多样性,强求一律,那样只会导致适足剥削履,使各种文明文化失去自己的特色,失去自己的活力。“德施普也,天下文明”,就是要维护世界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开放、包容、共生、共享的精神,保障各种文化彼此尊重、积极交流、互相借鉴,共同繁荣。
“德施普也,天下文明”,表明中国坚持将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建立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关系,既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德施普也,天下文明”,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核心价值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事实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古代中国“德施普也,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核心价值,它所包括的“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国家交往当“以德以义”的理念,必须维护和平与建立和谐世界秩序的理念,对近代以来由西方主要国家带头建立的民族/国家体系和国际秩序“霍布斯状态”,确实如汤因比所说,是一付有效解毒剂(antidote)。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来,对于中国积极参与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新秩序的建设以及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说来,对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说来,这一核心价值,尤其是这一核心价值中所贯穿的中华德性,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等,所有这些长久以来一直获得人们最广泛认同的中华德性,肯定能提供极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不竭动力。
事实表明,只有更为完整地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当代民族复兴所凭依的核心价值,方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民族复兴,正确预见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正确对待中国在未来世界中将会发挥的作用,推动未来世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