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服务与改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服务与改造”

时间:2024-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服务与改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日渐巩固。人民政协的功能定位是统一战线组织与象征性的咨议机构,主要任务是“服务与改造”。

第二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1954—1978年):“服务与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日渐巩固。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多次运动,人民政协也经受了一系列重大锻炼和考验。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建国方略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从以《共同纲领》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建设,转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经济、政治制度随之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开始纳入中共中央的统筹考虑之中,中共考虑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历经二、三、四三届,历时24年,总共只召开了七次全体会议。在这个阶段,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回到统一战线组织,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前一阶段(1954—1956年)人民政协的发展,后一阶段(1957—1978年)人民政协受到破坏乃至停顿。人民政协的功能定位是统一战线组织与象征性的咨议机构,主要任务是“服务与改造”。虽然期间仍然参与协商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场所。如果说建国伊始乃至建国初期人民政协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制宪建国、吸纳和提供合法性外,那么这个阶段,人民政协制度的发挥主要功能似乎只有改造和整合了,而改造也是为了整合,这是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一体化之必需。导致人民政协功能定位转折的原因在于:(1)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取代。(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取代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组织法》,人民政协被明确定位于统一战线组织。(3)民主党派性质的重新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