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寓意深远的曳石和烧斗香的介绍

寓意深远的曳石和烧斗香的介绍

时间:2023-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寓意深远的曳石和烧斗香曳石就是用力拉石头,曳石活动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点燃的香火在我国,人们还习惯在喜庆招财及重大的民俗节日点燃焚烧斗香,以示欢庆庄重,有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有求必应、合 家平安、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清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也有关于中秋斗香的记录。

寓意深远的曳石和烧斗香

曳石就是用力拉石头,曳石活动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戚家军主力出援福安、宁德两地,倭寇企图乘虚攻占霞浦县城。

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曳石,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住。此后,每逢中秋,霞浦县便开展曳石活动。

据《霞浦县志·礼俗志》记载:系选一平面石,方二三尺许,石旁夹以硬木,复以麻绳纠之使紧固,前方系以大麻绳,长数十丈,“后方系麻绳只丈余”。

届时,挑选强健的青壮年男子数十以至近百人,在前面“牵之快跑”,而选一两人在后面“扶绳扶之”,“石头上坐一个身体强健的人”,作为指挥员号令进止,大小约十余队,沿街呐喊,相互竞争。

曳石又称“太平石”,在后来形成的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夜,在霞浦县一带村庄都有开展大人小孩都可参加的“石”活动。召集在霞浦牙城、沙江、大京、三沙等村镇,每逢中秋十一至十五便兴起曳石活动,且演变成“竹溜”“竹车”等比赛活动。

这种在石铺路面上用绳子拖石头的“曳石”和“竹溜”“竹车”等游戏比赛活动在普天之下是独一无二的,用这种活动来纪念戚继光及义乌将士抗倭胜利,并祈求平安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拖曳的石头,有圆形、方型,还有“心”字形的。曳石开始前,各队人员将各自使用的石头,用麻绳系牢。曳石开始,石上坐一健儿,身披红色绶带,号令队伍进止。数十人在前面牵着麻绳沿街一边奔跑,一边呐喊“走啊,走啊”,相互争竞,绕村三圈,观者云集。

点燃的香火

在我国,人们还习惯在喜庆招财及重大的民俗节日点燃焚烧斗香,以示欢庆庄重,有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有求必应、合 家平安、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的美好寓意。清代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中的《秋焚斗香》中曾记载有:

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唯这种风俗并不限于金陵一地。

清范祖述的《杭俗遗风》也有关于中秋斗香的记录。斗香是以前民间在中秋节拜月时烧的一种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戚六角的“斗”形彩色刻纸装饰于其上,故名“斗香”。斗香除了顶部之外,香的上下各层装饰有许多彩色的刻纸,通称为斗香花。

斗香花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吉祥图案等,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图案造型简练生动,色彩鲜艳强烈。

点燃的香火

配色一般用金及大红、桃红、绿、蓝、枯黄、淡黄、黑七色蜡光纸组成,富有浓烈的装饰效果。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 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非常鲜艳。

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贾母堂上赏月,月台上焚着斗香,屏着风烛,呈现着瓜饼及各色果品,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装饰豪华之极,铺张之极,可见正堂地位之重要,在这段描写中就出现了斗香一词。

而且很多苏北的家庭会在中秋这天晚上的六七点左右开始烧斗香,斗香是由我们平时看的小的细长的香扎成一小柱后再由香柱捆扎而成的,先将小的香柱直立并扎成一个达到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底盘,然后再往上一层层的像宝塔似的往上垒。

最上面一层用纸裁成斗的形状,斗旁有的插两面小纸旗,斗中满储香灰,点燃后,香烟缭绕,别有风味,这是一般人家自己做的斗香。从香烛店里买来的斗香,那就更讲究了,用纱绢来糊制,在四角缀上纸灯,还绘有嫦娥奔月、亭台楼阁等景观。

如果需要的台数多,则底盘相应就要扎大。一般规格有6至20台之多,如6台的、8台的、9台的、12台的等。斗香的台数越多,说明这家越有钱,据称这是用作祈祷祝福之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