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果子节与石湖看串月
中秋正逢各类瓜果成熟的时期,是个名副其实的果子秋,一些老北京人直接将中秋称为“果子节”。
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中秋节的前三五天,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叫卖,一路不断。
月饼与水果
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包装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将用纸剪的“福”“寿”“佛”等字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
等果子成熟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是昂贵。
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纸包装,增加了节日气氛。
在月饼节前,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地出售中秋月饼,十五晚上,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之后,祭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有用月宫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上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用“自来白”,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即团圆饼,除不供各种梨之外,其他水果均可为供。
“瓣刻如楚花”的西瓜不可少,因取团圆之意。另外,插上红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香烛、钱粮具备。
俗云:“男不供月,女不祭灶。”实际上,后来参加祭祖的并没有绝对界限和要求,全家都可叩拜,不过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小孩,多以拜月为嬉戏。
如用月宫码,撤供后,在庭院中焚化。如秫秸不能尽烧,持“老妈妈论儿”者多压在炕席底下,留着打尿炕的孩子。
撤供后,家中长幼全部聚齐,盛设瓜果酒肴,在院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时,全家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但各家习惯不一,有的将当作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再分享。
在山东一些地区,中秋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中秋之夜,人们会在空旷的场地中搭建一个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和桂树等。
一些未出嫁的姑娘就会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
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喜结良缘。
旧时,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中秋节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在山东以及很多地方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放飞孔明灯,寓意团团圆圆。
每年中秋节之前,人们都以放飞“孔明灯”的方式来祈福保平安。制作一盏孔明灯,需要十多个人同心协力花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孔明灯做好之后,还要用柴火将它烘干,之后就可以放飞了。人们认为,在如此美好的中秋之夜放飞一盏寄托美好愿望的“孔明灯”是一大乐事。
中秋之夜,人们除了吃月饼、赏月之外,苏州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
石湖,是太湖的子湖,居上方山东麓,在苏州城西南9千米。相传春秋时,范蠡就是带着西施从这里泛舟进入太湖的。
古人拜月图
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
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9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
人们为了看到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在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游船往来如梭。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除了行春桥,苏州还有一座桥梁史上的杰作宝带桥。宝带桥53孔,犹如“长虹卧波”,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相传在农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个桥亦都幻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
然而,“宝带桥串月”不如“石湖串月”有名。这不仅因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画,而且同上方山的一个风俗有着连带关系。
相传,农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苏州一带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烧香“借阴债”。
石湖图
八月十八一早,四乡八里的烧香船都涌向石湖,许多船上载着各种会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锣打鼓地随着画舫穿越桥洞,还把钢叉从桥洞这边飞过桥面,越过热闹的看客的头顶,待船到桥洞那边正好接住,以此来显示该村村民武艺的高强。
夜色下的孔明灯
这时,行春桥上人山人海,喝彩声四起。明代吴门画派文征明,曾为此景作过一幅《泛舟石湖》诗画卷。
清康熙年间,苏州巡抚汤斌为了防止苏州人利用结社赛会图谋不轨,他亲自拆掉了五通神庙。从此,迷信的“五圣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湖潮讯却依然存在,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