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蕴含美好愿望的闽粤风俗介绍

蕴含美好愿望的闽粤风俗介绍

时间:2023-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蕴含美好愿望的闽粤风俗在厦门等广大地区,每逢中秋佳节临近的时候,在夜色阑珊中的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发出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博状元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60年一度的中秋点塔灯活动,同样也是福建的传统风俗。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中秋节在广州还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蕴含美好愿望的闽粤风俗

在厦门等广大地区,每逢中秋佳节临近的时候,在夜色阑珊中的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发出的悦耳叮当声。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沿袭到现在,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

壮元博饼雕塑

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满堂都是欢声笑语,每个人眼中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很是温馨。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博状元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

骰子

每到八月十五月圆之时,满怀豪气的将士们难免会有思乡思亲之情。为了排解和宽慰兵士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苦闷,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兵士赏月博饼。

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每会饼设“状元”一个,“对堂”两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会大小饼以63块为单位,含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数,而郑成功则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63之数。

这大小63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取民间流行的赌具骰子6颗,放在大瓷碗内投掷,让参与者博弈玩耍。

中秋明月,遥寄思乡之情,中秋会饼,抒发团圆之意。在叮叮当当的响声中,人们欢笑着度过中秋之夜,岁岁年年。

“摆塔”是福州民间特有的习俗。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过去福州百姓中秋“摆塔”象征多福多旺,从农历八月初开始,中秋进入高潮。

“鲤鱼饼”是福州中秋节的另外一种特有的习俗。鲤鱼饼通常是由外公、外婆,在中秋节期间送给外孙、外孙女的饼,其形状就像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做包点,在上面绘上两条鲤鱼,一种是做成两条鲤鱼的形状,里面的馅和月饼一样。

鲤鱼饼有两种寓意,一种是鲤鱼放生,含义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孙。一种是象征鲤鱼跳龙门,指争取将事情做好、做成功,同时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种拼搏精神。

而“糖塔”也是霞浦民俗文化中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前临近中秋,霞浦县城的主街道上总能见到各种色彩艳丽、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糖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糖香味,为当地的中秋节增添浓浓的乡土艺术气息。

关于“糖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嘉庆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浦境内。在中秋夜,倭寇企图乘虚攻城、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后方百姓一面曳石,就是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一面特制圆饼,犒劳三军。

为了解渴,当地百姓将糖熬煎成糖块,供给官兵。戚家军护城胜利后,圆饼被称为“光饼”,糖块也被视为太平的象征。

后来,经艺人加工、手艺更新、时代演变,起初简单、小巧的“鸳鸯”“公鸡”“八仙”等糖块造型,已发展为不下百种造型,其中以七层宝塔造型最为美观。

这些造型各异的糖制品,被统称为“糖塔”,成为中秋节日里外祖父母、舅舅送给外孙、外甥的礼物。而中秋曳石、送糖塔的习俗,也由此在霞浦流传下来。

60年一度的中秋点塔灯活动,同样也是福建的传统风俗。这一习俗始于1624年的明代,时瑞云塔竣工已9年,又逢岁序之首甲子。这年中秋由建塔的参与者倡议,在瑞云塔上结彩点灯,以志庆贺。以后沿袭下来,便成为福清独有的甲子塔灯盛会。

历史上较盛大的一次塔灯会要算在清同治年间举办的那场,1864年的中秋,方圆5千米的男女老幼纷纷赶来参加,台阁、行舟、龙灯、狮舞鱼贯过市,倾城狂欢,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旧时,广东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分,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这只是人们借中秋圆满之意,给予了心中的希望。

广州人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大年三十,八月十五中秋节,从前也叫“月光诞”,广州人素有“拜月光”的风俗。

古代人们庆祝中秋节蜡像

农历八月十五当天,大家一早起来,就开始用月饼、水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吃团圆饭。晚饭过后,便举行“拜月光”仪式。

在天台或门口竖起竹竿,挂上彩灯和灯笼,摆上月饼、柚子、芋头、菱角、香蕉等,对月而祭。祭月时要焚香燃烛,烧“月光衣”。拜完月光后吃粥、吃田螺,一家老少在一起畅叙至深夜。

中秋节在广州还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单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灯笼也是广州人过中秋的必备品。根据文籍记载,广州旧地名“四牌楼”就与灯笼有关,在明清时期,曾有著名的“灯笼街”。

以此庆贺中秋。在老广州人的心目中,谁家的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越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