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湖南省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分析

关于湖南省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3-09-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多年来,湖南省农村信贷增长十分迅速。现阶段湖南省农业政策性信贷市场化运作特别是针对农户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在农户信贷需求方面也存在着盲点。

管理学院 2012级 金融学专业 刘璐、谭潇阳、周沁方、周兵燕、周世美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充分表达了政府对多元化、多模式、多途径采取金融措施支持三农发展的意愿。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2008年,农村人口比例为57%。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而2008年湖南农业总产值为3324亿元,居全国第六位,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12元,在全国排名第十五位,由此看出,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程度。

农村金融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金融中的信贷工作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30多年来,湖南省农村信贷增长十分迅速。到2008年,农村信贷增至762亿元,占湖南省GDP的6.80%。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资本短缺的状况,推动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收入。

现阶段湖南省农业政策性信贷市场化运作特别是针对农户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在农户信贷需求方面也存在着盲点。 目前,农户的信贷需求和满足程度上有较大差距,需求层次渐趋多样化。

北京联合大学校团委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聚焦美丽中国”社会民生热点调查行动等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走基层、听民声、响应党的号召,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赴湖南农村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深入湖南农村基层开展调研活动。

一、湖南省农户信贷需求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活动的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以“三农政策”为主要指导思想,本着加强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地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进行采访调研。“三农政策”从2004年便提出,随着国家的发展进一步成熟。2012年11月8号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十八大会议报告中特别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对于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表述从之前的“支农”到“支农惠农”到“强农惠农”再到如今的“强农惠农富农”,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发展战略的第一位置。在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科学、具体的指导方针。本项目设计科学合理,既符合本专业的知识拓展要求,又能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而且本项目结合了湖南省自身发展的特点,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对湖南省农村信贷工作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丰富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提升大家的专业技能。

(二)调查时间

2013年7月16日至2013年7月30日。

(三)调研团队成员及分工

调研团队成员及分工如表1所示。

表1团队成员及分工表

(四)调研目的

(1)通过该实践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湖南省农村农户的信贷需求情况,在调研地普及了信贷知识,加强了农户对信贷的理解。

(2)通过调研,发现和整理农户信贷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探析深层原因,寻找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提出草案,反映给湖南省信贷部门和政府,以便相关政策的完善。

(3)极大地满足了我们这个团队迫切想了解湖南省农户信贷需求现状的兴趣,也相应地结合本专业及社会热点增强了团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的认知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引发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对农村信贷工作及其前景的兴趣,为想扎根农村从事信贷乃至金融方面的同学提供了就业启示。

(五)调研方法

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

(六)调查基地简介

1.长沙江背镇

江背镇,俗称江背洞,位于长沙县城东南面,距县城19公里,距市19公里。有农户5328户,总人口23422人。江背镇土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3.33公顷。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企业职工参保率达到80%。江背镇是长沙县的经济强镇,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小城镇示范镇,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与指导教师讨论调研提纲

长沙江背镇调查

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均很丰富:莹石、硅、铁、红条石、矿泉水等极具开发潜力;江背草席、脐橙、灰鹅、生猪、花卉等产品闻名遐迩。镇党委、政府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江背镇有脐橙83.33公顷,花卉12公顷,大棚蔬菜5公顷。2006年完成烟叶种植41.67公顷,实现烟叶收购总量67500 kg。特别是在县内外享有盛名的传统产业——席草种植加工,已成为江背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2006年,江背镇席草种植户已达到1100户,种植席草213.33公顷,草农人均增收600元。另外,江背镇生猪、灰鹅、水产养殖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通过大力培育农村艺人和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让农民爱看乡土戏的同时,把良好的道德风尚“装进”农民的心里。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了产业发展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镇村分别成立了“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和“农民夜校”,先后开展了脐橙、烟叶、席草、针织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把一批农民培育成了产业工人;二是组建了针织、花卉、脐橙、席草等产业协会,通过协会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鼓励村干部和年轻农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习教育,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土专家”。

2.娄底涟源市茅塘镇

茅塘镇位于涟源市南部秀丽的龙山脚下,距城区30公里,总面积58.76平方公里,耕地1330.2公顷,总人口35738人。

茅塘镇是涟源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了肉牛产业省级龙头企业——五江集团天华牧业有限公司,饲养了夏洛莱牛、西门塔尔杂良种牛共1500头,新西兰进口纯种安格斯种母牛86头,拥有高标准栏舍15000平方米,建立了现代化的冷配中心和化验室,是我市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建立了温溪母牛繁殖、石们宏兴养殖、光阳草业、柿香金牛脱贫工程四大基地,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乡镇养牛协会,发展了一大批农户进行肉业养殖和牧草种植,成立了涟源乃至娄底的中心基地。

电信、电网网络健全,自来水、垃圾场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闭路电视遍布全镇,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运行正常,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计划生育深入民心。

娄底涟源调查

3.湘乡育塅乡

育缎乡是湘乡市辖乡。育缎乡位于湘乡市北郊,总面积88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9859人。育塅乡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6.67公顷。投资140万元,总面积60公顷的国土平整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共计完成水利投资570万元,改造建设项目602处,增加蓄水量40万立方米,高质量办好育缎项目区小农水示范点。通畅工程全面启动,投资110万元,硬化村道6公里,大力实施农村生态沼气国债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新建生态沼气池236个,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2户。

育塅乡是全省大面积推广优质稻的试点。乡政府制订了666.67公顷优质稻的推广种植计划。乡政府除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外,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上,农技站已经在20多个村举办了技术培训班,接受培训的村民达3000多人次。为了让农户能增产增收,乡政府牵头与本地几家大米加工龙头企业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20%左右的价格包销育塅乡的优质稻。

育塅乡属典型的粮猪结构型乡镇,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积累的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不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全乡农业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3.462亿元。其中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影响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养殖合作社作用逐步突显,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了长仑的家禽基地、轧桥的养殖基地、南山的绿缘苗木和吊瓜子基地以及中田的油茶林基地。养猪专业合作社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已达300余户。“三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深入人心,农民种养水平逐步提高。

湘乡市育塅乡有“三多三少”:上访户多,群体性事件多,银行欠账多;而来投资的企业少,乡干部口袋里钱少,想事办事的人少。

4.永州道县富塘乡

湖南省道县富塘乡位于道县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公里。全乡2624户,9189人。耕地522公顷,林地772.5公顷。全境属平岗区,除东岭、五马归槽等小山丘外,大部分地势平坦宽阔。

湘乡育塅乡调查

永州调查与村支书合影

国道207线、S323线纵横经过全境,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红薯等,尤以李子、辣椒著名。乡年工农业总产值11586万元,年财政收入26.2万元。境内有全县最大的辣椒市场。道县冶炼厂、湘粤水泥厂、农机修配厂、道县工贸学校分校、道县农民技校、道县工业园等均设在境内。该乡境内已建成道州北路、道县汽车北站、道县工业园、道县政务中心等很多重要街道和部门,已成为道县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塘乡目前拥有中学1所,小学6所。中学原名富塘中学,2010年正式更名为道县绍基学校,该校作为道县一中的优质生源输送地,教育实力相当雄厚。

(七)调查对象

湖南长沙、娄底、湘乡、永州境内农户。

二、湖南省农户贷款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问卷发放220份,收回204份,有效份数200份。

如图1所示,在200位受调查的农户中,年龄段为30~40岁的农户最多,占32%,而20岁以下农户最少,比例仅为2.5%,其他的依次为40~50岁占27.5%,20~30岁占20%,50岁以上占18%。由此看出,留在家里接受调查的农户多为30~50年龄段的壮年。

图1湖南受调查农户年龄分布

如图2所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表示自己上过初中,拥有初中文化的农户比例最大,约为40.5%,接下来是拥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的农户比例为27.5%,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农户比例仅为19%。调查数据进一步显示,接受过小学文化的农户为9%,而处于小学文化以下,近于文盲的农户有4%。这也间接地反映出,湖南的农户大多属于中学文化水平,不得不说与以前相比,农户如今的普遍的文化程度都有了提高。我们相信,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农户接受信贷的程度,便利之后农村信贷工作的开展。

图2湖南受调查农户教育程度分布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四地初中文化程度的样本农户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由统计的调查数据进一步得出,长沙、娄底、湘乡、永州四地样本农户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之上(包括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是:48%、52.5%、40.4%、42.5%。再由其他数据可知,相应的四地的样本农户贷款比例分别是:44.4%、21.2%、40.9%、34.8%。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一个地区的农户教育程度越高,信贷比重会越大,因为这时农户拥有较高学历和资金,比较看重投资致富,会相应地增加信贷需求和信贷额度,如长沙、湘乡。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娄底的52.5%与21.2%两个数据相差甚远呢?查阅相关文献后,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娄底处于一个脱贫的时期。选择信贷的农户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把资金用于生产、生活等。相反,拥有较高学历的农户缺少资金时,首选会是亲朋好友,这样比起去信用社借贷资金会更方便、快捷。而对于永州我们调查后发现,它正处于一个脱贫到致富的过渡时期。

图3娄底样本农户教育程度分布

图4长沙样本农户教育程度分布

图5湘乡样本农户教育程度分布

图6永州样本农户教育程度分布

当我们问到他们是从哪儿得知农村信用贷款时,如图7所示,有近一半的农户选择了“村委会或乡政府的宣传组织”这个途径。而从“报纸”“户外广告”“上门推销”这3个途径得知农村信贷只合占9%,从“亲戚朋友”与“电视网络”这两个渠道得知农村信贷各占23%、17.5%。由此看来,村委会、乡政府等机构对信贷知识的宣传对农户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村干部对农民信贷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会间接影响农户对于信贷的接受程度。

图7得知农村信用贷款的信息来源

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长沙74%的样本农户是从村委会或乡政府的宣传组织中得知农村信贷,娄底43%的农户是从亲戚朋友那得知农村信贷的,湘乡60%的农户是从村委会或乡政府的宣传得知农村信贷的,永州39%的农户是从村委会或乡政府的组织中接触到农村信贷的,还有34%的农户是通过电视网络得知的。而对比四地的信贷需求比例可知,长沙、娄底、湘乡、永州有信贷需求的样本农户占的比例各为74.90%、44.90%、79.30%、55.90%。由此可以看出,在通过正规途径——村委会、乡政府组织——得知农村信贷的长沙、湘乡相对来说农户的信贷需求较高,对信贷的认可程度也高一些。这就说明,娄底、永州的村领导仍需加大支农力度,加强宣传。

图8长沙样本农户得知农村信用贷款的信息来源

图9娄底样本农户得知农村信用贷款的信息来源

图10 湘乡样本农户得知农村信用贷款的信息来源

图11永州样本农户得知农村信用贷款的信息来源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如图12所示,63%的农户表示自己有信贷的需求,37%的农户表示现在没有这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的农户对于信贷的渴望是很大的,湖南农户信贷需求依然旺盛。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如图13所示,却只有54%的农户申请过贷款。这就说明,只有54%的样本农户信贷需求较为强烈,而其他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并未付出实践。如图14所示,在申请过农村信贷的农户中,有62%的农户未能申请成功,只有38%的农户申请并能成功贷款。虽说申请贷款未成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62%如此大的比例依旧令我们吃惊。如图15所示,有53%的农户表示自己未能成功贷款的原因是贷款手续太复杂,过于繁琐,耗费的时间较长,同时,也有31%的农户告诉我们,他们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无人担保而贷款失败,还有9%的农户表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信誉而贷不到钱。不管怎样,这前后的差别说明了“贷款之难”是农户信贷问题的一个大障碍。

图12农户是否有贷款需求

图13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是否申请过贷款

图14申请过贷款的农户是否获得贷款

图15申请贷款的农户未成功的原因

如图16所示,在那些成功贷款的占38%的农户中,他们信贷的累计金额也是有所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6.58%的农户贷款额度在1万~5万元,21.95%的农户贷款额度在5万~10万元,19.51%的农户贷款额度在10万~30万元,14.63%的农户贷款额度在1万元以下,7.32%的农户贷款额度在30万元以上。与家庭年总收入的数据情况相比较,说明农户贷款额度是在农户的还款承受范围内的,一般说来,年总收入增加,贷款额度会相应增加。

图16农户曾获得信贷的累计金额

当被询问到信贷的来源时,如图17所示,60.71%的农户选择了农村信用社,其次分别是农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国有银行,各占14.29%、10.71%、8.93%、3.57%、1.79%。可见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户心目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其他借款渠道所占比例很小,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借款,受制于商业性金融服务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品、额度规模难以弥补高运营成本),农户很难向其借款;邮政储蓄银行,其开展的小额存单质押业务尚不普及,而且要求存单质押,无论是农户自身还是他人的存折,只是起到了临时性的资金周转作用,难以得到长久的保证,而且获取他人的存折还要花费隐形的成本(如存单的找寻及送礼);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属于社区型金融机构,这些新型试点金融机构仅是在某些社区范围内开办(具有社区内的信息优势),业务刚刚发展,而且规模及资金实力普遍较小,难以满足范围外农户及需求额度较大农户的资金需求。

图17农户获取贷款的金融机构

当样本农户被问到“对信贷服务是否满意”这个问题时,如图18所示,尽管有24.39%、34.15%的农户分别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但仍有19.51%的农户表示“一般”,甚至还有21.95%的农户觉得非常不满意。我们分析,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的信贷产品,在其利率、期限和额度等方面与农户的实际需求状况还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的现象,同时金融机构在其服务态度和简化手续方面仍有待改善。

图18受调查农户对信贷服务的态度

农户贷款过后,又将资金投向哪儿呢?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整理调查数据如下:有37%的农户将资金用于扩大经营或经商,有29%的农户将信贷资金用于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支付医疗费等生活性支出,还有24%的农户投向于购买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随着农村经济的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消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农民对财富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开始不局限于传统的收入来源,通过贷款扩大产业规模,逐步改变收入经济结构,如贷款支持的项目主要是买化肥、农药、返销粮或子女上学、看病等,而现在工商副运输、加工、服务等经商项目的贷款需求越来越多,数额也在逐步增加。

同样,对于剩下的46%不愿意申请贷款的农户来说,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如图19所示,有26.37%的农户认为贷款手续复杂,21.98%的农户认为信用社或银行方面要求抵押担保的条件太苛刻,还有约占24.18%的农户并不满意其提供的利率、期限、额度及服务。当然,也存在20.88%的农户明确地表示现在他们资金充足,不需要贷款。我们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认为,过于苛刻的抵押担保条件是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的经营理念相悖的,因为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而将其拒之门外,那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无法了解到这部分农户的基本信息,自然信贷博弈的局面也就难以形成,其结果必将仍是农户借贷难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放款难局面的再次重演。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品要靠有效的产品和其他风险防范技术来弥补,而不能因噎废食。而手续复杂,利率、期限、额度及服务难以令人满意等属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问题,这也是造成农户借款难的直接因素。

图19农户不从银行或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原因

当手里又缺少资金时,如果不向信用社或银行借款,他们会考虑从哪借呢?然而,结果却是不出所料。如图20所示,有67%的农户表示会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借,还有15%的农户表示会从民间金融市场借贷。同时,9%的农户表示自己会向其他的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借款,甚至还有2%的农户向我们透露他们曾向高利贷借款。当我们再进一步询问他们是否有借贷的凭据时,如图21所示,调查数据表明,双方会签署正式的合同或契约的比例只有约16%,近一半的农户表示借贷时会写简单的借条,还有约34%的农户表示根本不需要任何凭据,说一声就行。这就说明,如今的农村金融借贷体系仍不规范。农户选择从亲戚朋友那筹集资金,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农户对信贷的了解度以及信任度不够。而从亲戚朋友借款的方便、快捷也是目前向信用社或银行贷款时做不到的。正如我们所知,民间借贷纠纷主要的证据就是借条。随着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飙升,民间借贷中的借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占有如此大的比重的农户借贷不需要任何凭据。这也说明了,现在农村存在相当多的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在资金借贷的纠纷案例中处于弱势地位。

图20 农户借款的其他渠道

如图22所示,调查中,有51%的农户最想要的贷款品种是“1年以上5年以下”,37.5%的农户希望是“1年以内”,只有11.5%的农户想要的贷款品种是“5年以上”。由此说明向农民提供贷款的主要期限都趋向于短、中期借款,可是事实证明,这种借款期限的短期化不利于帮助农户形成长期生产能力,因为较短期期限的借款使得农户无法将获得的资金用于长期的扩大再生产中,而只能解决短期的、季节性的和临时性的资金需求。

图21农户借贷凭据的类型

图22农户最需要的贷款期限

对于样本农户而言,他们最希望的还款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图23所示,51%的农户表示,他们一定会选择一次性还本付息,有20%的农户选择一次性还本,分期付息,有13%、16%的农户青睐于按月、季分期还本付息。我们分析,由于多数农户考虑到分期付款的风险性、总支出的增加等因素,所以在其能承受的范围内会选择一次性的付款方式。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其中存在某些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拖欠他人的固定思维的存在。

图23农户最希望的还款方式

当我们问到如何破解当前农户信贷难题以及金融机构方面应做哪些改善时,很多农户给出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要攻破难题,银行、信用社方面应降低门槛,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还需要政府、村委会的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如图24所示,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占58%。而将近71%的农户认为金融机构方面应该简化贷款手续、优惠贷款利率等,同时10.65%、17.66%的农户也分别表示增设营业网点、多形式的产权或物权抵押贷款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图25所示。农户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繁琐的手续会贻误时间,往往造成贷款尚未批准,需求时机已过的现象。而贷款利率为走高的趋势,较高利率也会成为部分农民的负担,只能望而却步。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营业网点较少,提供给农户接触信贷的机会相对就少了许多。然而,我们的金融机构都远离农民,同农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只能简单地要农民提供抵押或担保,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农民,土地不能用于抵押,住房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很难被剥夺,因而,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很少。

图24农户对解决农户信贷难题关键所在的意见

图25农户对金融机构改善农户信贷困难的建议

三、农户信贷需求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够

(1)农村正规金融网点覆盖率低,直接导致农户接触金融的机会比城市居民低很多。1998年至今,四大国有银行基于对农村金融需求规模小、分散、操作成本高等问题的考虑,共撤并了3.1万个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大规模地退出了农村金融这块阵地。作为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也在年年递减,2007年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了9087、4351和4187个。除储蓄所无贷款业务外,因为开立账户及管理费用大等原因的影响,愿意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的机构比较少,真正向农户贷款的是农村农信社,所以农民本身的贷款机构选择就比较少,农村人均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较低,明显存在着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2)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农户贷款的获取机会必然低于相对那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工业型和现代服务型贷款,银行贷款较少垂青农户。因而,农业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农户与生俱来的薄弱金融权。为保护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但是,我国的政策性支农力度远远不足。截止到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金融市场不够规范化

(1)市场上出现借贷双方关系不对等导致贷款难的现象。农民在贷款过程中处于绝对劣势,而银行的贷款额度有限,贷款能否成功全部基于银行的看法。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托关系便能贷到钱,没有关系根本贷不上的情况。此外,有些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对农民进行刁难以获取利益,让农民对贷款产生了恐惧。其实这种涉及利用关系的“小恩小惠”的操作行为,不仅导致了农民贷款不公平化,而且也会很容易给信贷带来很大的风险。

(2)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农转非”十分突出。由于商业化改革,正规金融机构十分注重营利性和对风险的控制,更加强调贷款回报率和主体的还款能力,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贷款的比较收益较低,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正规金融机构没有足够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从而表现为农民贷款受到歧视,取得贷款十分不易。许多针对地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农村信用合作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这一趋势,日益增加了农民从正规金融贷款的难度,显现了农民在贷款权方面的弱势地位。

(三)农业生产特性的限制

(1)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且大部分利润较低。 自然风险方面,以目前农业设施来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而农业保险覆盖面较小;市场方面,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增产了未必能增收。所以,削弱了农民还贷的能力,使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大,对农民放贷非常谨慎。而作为农户来说,也同样因为风险原因担心无法还贷,不敢轻易找金融机构贷款。

(2)农户对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度放宽,有一个灵活的还款区间。然而,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贷款期限大部分是一年,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不一致,造成了农民不易成为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首选贷款对象,从供给层面直接限制了农民贷款权利的行使。

(四)信资宣传、调查不到位,宗旨意识不强

在农村信贷开展初期,困难重重,获利甚少。因此,某些地方领导并不看重农村信贷,往往让它听之任之,使得信贷工作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宣传不够,农户对此项工作不甚了解,不能深入农村的农户中间等原因,脱离了与农民群众的直接联系,违背了中央“三农”精神的根本宗旨。

(五)农户投资理念较为保守

随着物价全面上涨,广大农户的通胀心理预期不断增强,农资价格及人工工资上涨必将直接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各项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户更偏向于存款攒钱,图个安全,不愿拿资金冒风险,因此,投向金融产品的资金自然少了。

(六) 目前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缺陷

(1)金融机构远离农民。

尽管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仍然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的比重。在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高度分散的、经营规模狭小的、对贷款额度需求不大的农户,以及缺乏担保和抵押品,资本积累尚未完成的企业,这就决定了金融供给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另外,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严重分割。再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且波动性大,从而增加了融资的风险。但是,我们的金融机构都远离农民,同农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只能简单地要农民提供抵押或担保,这就很难根据农民的需要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2)贷款手续繁琐,贷款申请难,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额度受到一定限制。

第一,贷款数额小。家庭经营的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贷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第二,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农民,土地不能用于抵押,住房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很难被剥夺,因而,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很少。有些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要农民提供银行存单作质压,但贷款的农户往往没有银行存款。第三,农户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繁琐的手续会贻误时间,往往造成贷款尚未批准,需求时机已过的现象。第四,期限不合理。贷款周期一般是3~6个月,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不一,林果业长达2~3年,牲畜饲养由于气候及饲养技术原因,牲畜出栏周期也有长短。在短暂的贷款期内,农民往往还未获得收益,就要面临偿还贷款的问题。因此,贷款期限的短期化加重了农户还款难度,农户贷款很难按期归还。而且农村信用社对逾期贷款实行高息催收政策,也使农民对贷款望而止步。

四、金融支持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建议

(一)协调金融资源,建立信资体系

(1)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协调力度,更好地整合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使金融部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应根据辖内金融机构各自的业务特点、人员网点状况、资金能力等方面情况,设法使金融资源尽量合理分布,防止因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某区域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加突显。

(2)强化管理健全监督,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一是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不能因为贷款标的金额小而放松管理,忽视风险控制。首先要健全农户贷款档案,各类管理台账、卡片要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计算机操作管理。其次是探索实行贷款公示制,通过发放小册子、设立咨询岗等方式将信用社的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公示于众,并公开监督电话,以程序的公开保证贷款管理的公正。最后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要规范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的次数、比例及内容,加强信贷调查,以及时掌握农户真实的基本情况。二是要深入研究支持“三农”信贷风险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建立适合产业化特点和自身情况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如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信评估工作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突出重点,摸清每一个产业化经营者的全方位情况,收集包括社会保险状况、个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收入状况、负债状况等方面的个人信息数据,为建立科学的个人信息数据提供核实渠道和评估体系。

(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

(1)加强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进行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目标服务。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引导县及县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可以先试点后开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担保,为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三农”提供政策性金融保障,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

(2)应适时对《担保法》《物权法》进行修订,农户贷款问题反映在基层,解决问题,有些却关系到需从法律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的改进。

禁止性条款实际是对农民权益的限制,阻碍了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资本化,使农村中最主要的资产不能资本化而“沉睡”、浪费,进而阻塞了农民财富扩大化渠道,也使商业运作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方面很难施展。其实,法律上消除禁令,为稳妥起见,有关部门仍可设定些开办此种贷款的限制性条款,规范放贷金融机构,促使其理性放贷。例如,要求借款人第一还贷来源要达到一定充足度,规定贷款用途,以及要求借款者要有更高的社保参保额度,拥有对土地优先赎回权等。

(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1.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农”是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动力的根本来源,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当前更加现代化精细农业、消费能力逐渐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和金融意识逐渐加强的先进农民。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却发现,被调研的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普遍呈现相对较低的状态,农业生产体系和模式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的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发展和扩大。因此,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从单一化向精细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生产专业户的扶持力度,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农业支持措施,转变当前农业生产零散的现状,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形成有效的农民收入机制,切实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农户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够有更高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用高科技农业和政策的支持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另一方面,有效的保障农闲时期农民的务工就业,增加就业职位,进一步拓宽农户的收入来源渠道,借以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

(四)向内加强管理、转变作风,向外加大宣传、扩大市场

(1)切实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改进服务方式,适度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

一是要彻底转变经营作风,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二是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修改完善对农户贷款的制度办法,简化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总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适当放宽信用放款额度的服务范围,及时满足农民多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彻底改变一些客户经理只管放不管收的现象,根据小额信贷的贷前、贷中、贷后责任进行科学划分,把评估、发放、收回等各环节责任予以量化,结合贷款发放户数、发放金额的回收率等指标制订相应奖惩措施,把贷款责任细分到户,落实到人。以保证支农贷款贷得出收得回;四是拓宽服务领域,要根据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需要,在优先解决农户种养业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大额消费性贷款,支持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事多种经营。

信贷部门应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投放,扶持农民发展家庭二三产业,尤其是农村一些农副产品加工户。由于加工农副产品周期较长,短期贷款往往不能适应家庭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农信社从及时偿还人民银行再贷款、对工作人员年度业绩考核等多种角度考虑,贷款都是在年初发放年末收回,很少有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贷款,贷款期限的一成不变与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因不同步而产生了矛盾(如养鱼、牛、驴等),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变化大,农户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出售农产品以获取最大利益产生矛盾。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知识宣传,提高农户的金融意识,扩大现代农村金融市场。

大力推广普及金融产品,增强农户的理财意识,增加农户的增收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微型金融,有效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的覆盖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各地农村实际需求的农村信贷产品。要充分利用现代大、小额支付系统,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社会资金周转。各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方式,积极发展代理业务和理财产品,为“三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增强农村居民的现代金融意识,最首要的任务是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深刻地认识到进行金融投资的必要性。其次,当农户有金融投资行为之后,应当对其投资和信贷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一方面要坚决地打击借金融的外壳进行赌博和传销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对证券投资、国债投资等小额投资渠道进行合理的引进和规范。最后,应提高农户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以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意识。

指导老师:张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