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
阴平(一声):声调高而平,没有升降变化,从起点到终点都在最高5度上,发音时声带绷得最紧,且始终不变。调值标为55,又称为高平调,或55调,例如“天、关、松”等。
阳平(二声):声调由中向高扬起,起点在3度,终点在5度,发音时,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拉紧到最高程度,调值标为35,又叫中升调或35调,例如“阳、王、娘”等。
上声(三声):声调起点是2度,降到1度,又升到4 度,发音时,声带稍微紧张后立刻松弛下来,尔后又迅速绷紧,但不到最紧张的程度。这个调型是前半段降低,后半段升高的曲折调。调值标为214。因为先降后升,又叫降升调或214调。因其高低变化成曲线,所以发音较长,例如“马、女、九”等。
去声(四声):声调由最高降到最低,中间没有曲折。起点是5度,终点是 1度,发音时,声带由最紧张逐渐放松到最松弛。调值标为51,又叫全降调或51调,例如“树、大、岸”等。
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用五度标调法标记只是个粗略的标记,可以概括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调型差别较大,不易混淆。四个声调都有高音部分,上声末尾是4度,也比较高,读起来响亮而清脆。
从声谱上看,汉语字音音节的声调只表现在音节的响音上,如果是清辅音,声调从介音开始。如果是响音开头,声调覆盖整个音节。元音部分与声调的关系最为密切。只要听到元音部分,声调差不多被听全了。拼读练习中有一种韵母定调法,是符合声调特点的。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也就是音节中最长最响亮最清晰的元音。元音的响度取决于开口度的大小。元音的开口度分三个级别,最响的是ɑ,其次是o、e,再次是i、u。
有句口诀可以帮助记忆标调位置:
有ɑ不放过,
没ɑ找o 、e,
i、u并列标在后,
单个元音不用说。
声调的标写也体现与元音的关系。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列表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