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就是脱离文字材料而进行的口头表达。在各种场合能否用规范、流利的普通话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仅反映出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出普通话交际水平的高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书面表达主要是用文字写,口头表达则是用嘴巴说。说话是人们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交际方式。有的人用文字表达时,清楚而有条理,用嘴巴说起来,就磕磕巴巴,语无伦次;有的人用家乡话说起来,头头是道,妙语连珠,可是用普通话说起来,就有点像背书,不能随心所欲地尽情表达。所以说,一个人的“说话”最能反映他的普通话的水平。
(一)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存在形式。口语就是人们口头所说的话,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是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了的形式,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字儿话”。口语是用来听的,书面语则是用来看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并不一定都是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区别是在语言风格特征方面。比如,政治演说、新闻广播、舞台朗诵等,虽然都是用口头表达出来的,但都是“字儿话”,语句结构完整,意思严谨周密,这不属于典型的口语。反过来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尽管用文字写下来,用的并不是“字儿话”,这是口语,不是书面语。这些话句子不长,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词语也都是口头化的,生动活泼。这才是我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典型口语。也就是说,口语有时是可以用文字写下来的,但写下来之后它还是口语;书面语也可以用嘴巴读出来、背出来,但不管是读还是背,它还是书面语。
正因为口语和书面语的用途和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口语主要是用来听的,它和说紧密联系。人们日常交谈受到时间的制约,速度不能太慢,要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因此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有时候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因此人们在口语中使用的词大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它们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语气词、感叹词、方言词、俚俗词较多。另外,或者怕听者不明白,或者为了加强自己的语势,口语中还经常地重复使用词语。
口语的句式大都简短明了、灵活多变、常有省略。因为句子太长、结构过于复杂的话就让听的人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甚至会不知所云。加上口头交际追求实际效率,除了用语言这种交际工具之外,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表情、动作以及当时的语境等辅助因素,所以,有些话点到即可,有些成分不说也行,这就造成了口语中的句子存在的大量的省略、倒装等特点。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测试项目,意在考察应试者运用普通话随机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此,接受测试的时候最好不要提前写出底稿,因为字斟句酌、推敲锤炼出来的句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会出现明显的书面语痕迹。也就是说,说话的训练还是要朝着说出比较规范的口语风格的语句努力。
(二)双向说话和单向说话
说话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双向说话和单向说话。这两种说话类型各有特点。双向说话是指说者和听者在共同创设的语言情境中相互应答的说话形式。它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广泛、最简便的语言交际方式。说话总要有人听,听得不明白还可以问,说得不清楚可以再补充。话题是双方关心的事情,说的过程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话题。单向说话就是独自说话,话题是提前设计好的,整个说话过程要始终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中途不能改变话题。说话的过程一般没有人插话,如讲课、做报告、讲故事等。它是时间比较长而且比较连贯的说话形式。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四项“说话”,主要指单向说话这种说话形式。话题是提前拟定的,应试者在测试前略作准备,测试时要一直说下去,没有人插话,只有当应试者由于过度紧张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下去时,才辅以测试员的提示,加进对话的因素。
单向说话要求说话者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及时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力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集中精神,准确、清楚地说出给定的主题,话语要连贯,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并不是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对话语内容的要求并不是太严格,主要是看能否运用普通话进行自如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毕竟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观测点。与双向说话相比,单向说话更注重语言的规范、流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