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交通习俗
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仅有明代遗留下来的驿道及黄河水运,公路交通根本谈不上。明代初期,在积石山设立了银川驿和长宁驿,有“马递”“步递”“急脚递”。自河州出发,行40里到银川驿(今铺川乡),再行80里至长宁驿(今大河家乡)。明中期增设驿站,延舒驿道,又从长宁驿经积石山峡,西行60里至循化,驿道仅能步行或骑马,道路十分艰险。
保安族过去最常见的运输方式和工具是背斗。背斗是用柳条或竹条编成的筐,用途很广,平时劳动时可以用来背工具、背孩子等,运输时用来背土等。“脚户哥”是早年保安人中为富商挑、担、扛物品的贫困者。“脚户哥”多使用扁担,主要是肩挑肩扛。牲畜是过去保安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正如花儿里唱的:“大河家街道里牛拉车,车拉了搭桥的板哩”“上坡的骡子下坡的驴,平川里要骑个马哩”。早年,保安族人很少养马,多用牛、骡、驴驮运东西到藏民居住的牧区去行商。后来,随着商业活动的日趋活跃,范围也逐渐扩大,路途也更为遥远,于是形成了“经商马队”,往来于藏区、蒙区和印度。当时保安人有一个说法:备一马三件,不愁走南闯北。即一匹好马,一件好皮袄,一杆好枪。后来出现了畜力车和人力车,主要用于农业生产。1957年4月15日,韩家集至大河家公路正式通车。如今,已有新修公路多条,新建桥梁多座,大大改善了保安族地区的交通状况,人们乘坐汽车往西可至青海循化,往东可达临夏、兰州等地,黄河水运自行终止。
黄河漂筏
保安族居住的大河家地区,处于黄河水运的有利位置,水路交通历来发达。传统的水路交通运输方式是用牛、羊皮袋制成的“皮筏子”进行泅渡。因为没有船只,保安族人最初主要是以牛皮袋和羊皮筏子渡河,故有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羊皮袋和牛皮袋的制作有一套工序:先将所宰杀的牛羊的颈脖、前肢及胯部完整地把皮剥下来,然后放入水中浸泡。三至四日以后,将皮捞出曝晒一日将毛铲净,然后加入食盐、水、胡麻油等,反复搓揉,直至柔软。然后将揉好的皮置于烈日下曝晒成红褐色,用麻绳将脖颈处、胯部及其他的腿部扎紧,留一条前腿作为吹气口,整个制作工序就完成了。渡河时,人们将吹好的皮筏子系于腰上或是夹于腋下,划水而行。羊皮袋体积小,一次只能渡一人,牛皮袋体积大,一次可以渡三人,其中两个人装入牛皮袋中,一人掌握方向,划水而行。也有把几个皮袋用木头串联起来,就成为了皮筏子,载重量增倍。人们通过皮筏子,将本地的货物运往兰州、宁夏及内蒙古等地。
黄河是积石山地区唯一的水运,渡口在该地区也只有两个,一是大河家渡口,一是三二家渡口;另有桥梁一座。黄河扯船是继皮筏子之后的主要交通工具。用扯船渡河的历史延续了100多年。1958年1月大河家黄河渡口架设钢丝绳渡船竣工通航,结束了扯船渡河的历史,改善了保安族人民聚居地的交通状况。1988年11月14日大河家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扯船遂成为历史文物。
大河家黄河大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