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历经思索与实践而凝结和积淀的、为数代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不断对后来者产生重要影响的特有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校风学风、道德情操。大学精神文化主要指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它具有内生性、集体性、特色性、统一性、时代性、稳定性、积淀性、混合性等特性。
哲学家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说,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1]而且,一种概念应当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就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明确了概念的外延,就明确了概念所指对象及其适应范围。在世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文化日益引起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探究大学精神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大学精神文化乃至整个大学文化体系的建设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概念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2]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3]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或活动方式,它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是核心、是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则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4]
探究精神文化,首先需要弄清“精神”的含义。“精神”,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5]大学是一种社会主体,那么它就必然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
许多学者都探讨过“大学精神文化”的概念。例如,胡显章教授认为:“大学的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它是在全面吸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长期办学实践的探索与积淀,并随着时代不断充实发展的切合大学自身实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成。”焦文俊教授认为:“大学的精神文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上,是建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对大学精神、办学规律、时代特征、发展趋势、自身条件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二是在师生大众层面上,在校园文化氛围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广大师生具有学校特色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教育思想、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刘建平教授认为:“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积淀而成的,为大家所认同的文化观念,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属于这一领域。”[6]
综合学者的观点,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历经思索与实践而凝结和积淀的、为数代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不断对后来者产生重要影响的特有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校风学风、道德情操等。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在历史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在知名学者推崇下,经过历代“大学人”共同孕育而形成的大学特有的精神财富,它作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也是大学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内在形式看,大学精神文化是对大学理想的追求,即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同时也是卓越的群体意识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浓缩,它所蕴含的思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内在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文化长期渗透和附着于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精神文化泛指具有大学人精神特点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以大学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各种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强力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决定并制约着大学的发展方向,规定并影响着大学人的行为取向;作为一种共同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整体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和道德水准,凝结了全体大学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作为激发大学人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内涵,亦称“内包”,是指某一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7]前已述及,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历经思索与实践而凝结和积淀的、为数代师生员工所认同并不断对后来者产生重要影响的特有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校风学风、道德情操等。究其本质,大学精神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有属性。
(1)内生性。大学精神文化的生成源于“大学”这个主体的内部,虽然受外界影响并同外界发生联系,但不是外界所强行规定的。
(2)集体性。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校师生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汇总,是校园师生员工共有的精神,不是某一个层面人群或少数人的精神所能代表的。
(3)特色性。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独特个性的反映。由于大学历史背景、类别、层次上的多样性,其大学精神的生成与表现必然具有各自的特色性。
(4)统一性。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人在思想与情感互动并外化为行为与作风的基础上,达到思想、情感、作风相统一时,才得以形成并受到肯定的。也只有达到这种统一,大学精神文化才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5)时代性。大学精神文化是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在高等学校中的折射,处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的影响,离不开在特定背景和条件下的办学方向与宗旨。[8]
(6)稳定性。大学精神产生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精神是这些群体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
(7)积淀性。大学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积淀的结果,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8)混合性。大学精神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既无形亦有形,虽不一定成文,却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透射于人们的举止言谈中,也活跃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它既有“虚”的一面,又有“实”的一面。[9]“虚”是因为它潜在于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及方方面面的具体学校事务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难量化。“实”是因为它扎根于观念和行为的范畴里,在大学日常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悄悄地发挥着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视而不见”却又“处处可察”。
三、大学精神文化的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具有某些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10]。具体而言,“大学精神文化”这一概念所指的是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基本上是理想性的,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与理想的观念体系;而大学精神基本上是现实性的,是指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体现这种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的独特气质。大学理念会逐步形成大学精神;而
大学精神也会影响大学理念的确立。[11]
(一)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它主要是对认知对象的一种理性认识的概括,由于对同一认知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因此,对同一认知对象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理念,从而构成一种观念体系。
大学是一种实体或机构。任何实体或机构都有一定的功用,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都有实现和不断完善其功用的方式方法。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这一实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是对大学形而上的价值判断,它包含“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育人”这样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理性认识所构成的观念体系就是所谓的“大学理念”。
1.核心理念
对“大学是什么”的回答,构成大学理念中的“定性理念”,它主要是确定大学的性质,即明确大学应是什么组织;而大学的“定位理念”则主要是确定大学的责任,即为大学定位。大学定位理念具体体现为大学使命。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强调大学探索真理和追求知识的责任、强调大学教育和学术双重使命的完美结合,是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使命。
2.办学理念
对“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这样的大学”问题的回答构成大学理念中的“办学理念”。对“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这个问题的理性认识,实际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系统构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大学理想;而对“如何办这样的大学”这个问题的理性认识,则更多倾向于实现大学理想的内部运行原则、规则、行为。这种大学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所进行的实践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直接指导其办学行为,影响大学培育人才、研究开发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3.教育理念
对“大学如何育人”问题的回答构成大学理念中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大学教育及其现象理性认识的成果,是对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大学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的重任,育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是每一所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大学理念中的教育理念。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回答,构成大学教育理念中的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等理念;对“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回答,构成大学教育理念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大学的教育实践起引导和定向的作用。
接下来具体看看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大学理念。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位由政府委任的国立大学校长,其大学理念可以概括为:教育强国、开启民智;提倡西学、注重实业;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北大前校长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为: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完全人格、诸育和谐;等等。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是:知类通达、通重与专;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等。张伯苓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并曾与他人共同主持西南联大工作,其大学理念为:教育救国、教育强国;民主办学、校长负责;三育并进、允公允能。[12]可见,这些校长的大学理念无外乎就是对“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育人”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而且各自成为独立的体系。
大学理念属于观念性、精神性范畴,它与相应的操作性、行为性实践活动相对应,并对这种实践活动起理论指导作用。从大学理念的具体内涵来讲,首先,横向来看,不同的大学,大学理念是不同的。对上述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其次,纵向来看,没有一成不变的大学理念。大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大学理念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即大学理念有其社会制约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3]
总之,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世界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关于大学世界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大学这一本体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本身的理性认识。大学理念在认识大学的问题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是人们在思维中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就大学校长而言,大学理念是其治校过程中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和哲学前提。正是因为有对大学这样一种理性的把握,大学校长才会有治校的基本立场和明确的大学发展方向。[14]
(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 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是普遍意义上的、共性的大学精神。
1.自由精神与独立精神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根基。自由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自由,使大学成为各种观念自由发展的场所。现代大学是知识、思想和理性精神诞生之所,不仅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且产生思想和学问,给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一所能够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大学,必须拥有自由的精神空间。二是学术自由,主要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精辟地指出:“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15]。三是言论自由,使大学成为学术言论自由表达的场所。大学要敢于解放思想,应该支持、鼓励公开自由的交流。
学术独立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的意识。大学人要有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自觉地把学术研究同社会发展和人类理想联系起来,要有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气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他又指出:“大学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斗争。”[16]大学必须以学术独立为前提,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地对以往的思想与理论进行完善和超越。
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从实现国家富强与繁荣的时代责任感出发,崇尚科学,既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任务,也是新世纪大学精神文化的另一特征。理想的大学应该是研究人生与宇宙的奥秘,传递、创造和运用高深的知识,产生思想和学问,开启民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自己的良知批判社会、改造社会,给社会提供道德理想。这一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人文与科学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大学则可能“散布谬误”、“播种平庸”,使人类在盲目中摸索、迷茫中徘徊,甚至不行人间正道,破坏人类和平。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17]
3.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
新时代的大学应以创新精神引领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与源泉,把“观念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创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不断地推进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
批判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求异与超越,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持自身地位和生命力的法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因为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是完美的。西方很多学者认为,批判是大学的本质,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因素,大学总是用更高的真理来批评现行的真理。大学之所以具有批判精神,与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紧密相关。大学作为追求知识、探索研究的场所,追求的是真理的本来面目,追求的是事物的真正本质。因此,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超越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识性的东西不断被超越,不断被批判和否定。因此,大学的批判精神可以说是由大学的功能所决定,只要大学的这个功能没有改变,大学的批判精神就不会发生变化。
从分类学的视角观察,大学精神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以及“个体”的概念两层含义。“类”的概念指向所有大学,“个体”的概念指向某一大学。因此,探讨大学精神,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共性的”,一个是“个性的”。“共性的”,就是所有大学都具有的,或大部分大学都具备的精神品质,这种共性的精神构成了大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本质和形象特征。上述大学精神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
一些大学在发展中,由于历史的、人文的、环境的、地域的、人的原因等不同的因素还导致了不同的个性化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大学的特殊性,使这些大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以致培养的学生也各具风格,使大学精神文化显得那样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譬如,北京大学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大度包容;清华大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耻、实干、追求科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精神——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责任感,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实事求是;复旦大学的精神——服务、牺牲、团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两弹一星”精神,国际化精神。[18]
(原载于《大学文化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96.
[2]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N].文汇报,2006-06-18 (8).
[3]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4]眭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4(3):14-21.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30.
[6]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先进文化中的大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40.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32.
[8]郝桂荣,孙永超.也谈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68-70.
[9]张建新,董云川.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22.
[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96.
[11]秦绍德.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8.
[12]潘懋元,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7-335.
[13]苑英科,李荣.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J].中国电力教育,2004 (4):8.
[14]眭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18.
[1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44.
[1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69.
[17]刘鸿.大学文化精神及其涵蕴[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76-79.
[18]秦绍德.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