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拉祜族祖先迁徙路线

云南拉祜族祖先迁徙路线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学者和《拉祜族史》均认为,拉祜族属古代羌人族系,是青藏高原南迁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历史沿革_中国拉祜族

第三节 历史沿革

拉祜族历史上无民族文字,故无民族历史沿革的相关记载,因此,只能根据汉文献和本民族民间口承文学历史进行描述。

大多数学者和《拉祜族史》均认为,拉祜族属古代羌人族系,是青藏高原南迁民族。大约在商汤时代拉祜族先民便活跃于甘青高原,田继周著《先秦民族史》记载:“羌族在商时就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人们共同体,广泛地居住在陕西、甘肃及其以西、以南的地区。”拉祜族民间口承历史中是这样描述的:那是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曾经长满了茂密的森林和竹林,有着各种各样的野兽,拉祜族先民们就生活繁衍在这片沃土上,以打猎为生,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初民生活。一场偶然的森林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烧光了几座大山,直到下起了大雨,才把野火浇灭。先民们从被火烧过的土地上,捡回了许多被烧死的野兽,吃起来味道鲜美,就把没吃完的兽肉存放起来,也有的用雨水来煮兽肉吃,觉得很好吃。从此人们懂得了使用火,并学会了用火取暖、用火围猎,还学会保留火种,并且为寻找食物而烧毁森林,今天烧毁这片森林,明天烧毁那片森林,森林逐渐被烧完,露出了光秃秃的黄土地,人们到更远处寻找森林,开始了最初的迁徙生活。于是拉祜族的先祖碧迪依修带领着他的子民们寻找新的生存之处,就出现了“妥腊科”,意为兔子山……“妥腊科哟!碧迪依修九次游猎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兔子,还有像兔子耳朵似的大山。”……拉祜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又住了“些科些巴”(意为三年三个月)。[6]当这里又被吃光后,碧迪依修只好带着其子民们“九种分九股”各自去谋生路去了。[7]这与《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古羌人“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锡支河……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绝灭无后,或引而远去”相吻合。直至秦汉时期,拉祜族先民一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河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西戎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记载:“秦汉时期西北的羌族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魏晋南北朝民族史》记载:“羌人经过先秦很长时间的迁徙分化……被称为羌人的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塔里木盆地以南及葱岭的西域地区、陇南至川西北一带。”

秦汉时期,拉祜族先民与一些氐羌系民族开始南迁,部分进入四川。《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记载:“白狼羌活动的范围为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和甘、青连接地带。”拉祜族民间口承历史中是这样描述的:从木洛格往下走,从哈洛格往下走,走了七年又七个月,来到了红土高原,这个红土高原啊!土壤瘦又红,树木稀又疏,这里不是种庄稼的地方啊!再沿着红土高原往下走,又走了三年零三个月,来到了阿沃坝,来到了阿郭坝。阿沃坝子的地啊平得像手掌,阿郭坝子的天啊拱得像铁锅。金鱼银鱼满河游啊!动物野兽满山跑。做一天的劳动,可以吃十天;做一年的劳动,可以吃十年。[8]

隋唐时期,拉祜族先民陆续由川入滇,与一些氐羌系民族被泛称为“昆”或“昆明”。“昆明”人是由金沙江以北的越嶲羌人发展而来的古代族属集团,它分布在金沙江以南至洱海的区域,主要从事游牧业,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各部落还没有构成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氏族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他们各自进行游动性的徒步森林狩猎、放牧和原始迁徙农业。4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云南被彝族爨氏所统治,爨氏奴隶主政权其后分裂为东爨、西爨,拉祜族先民处于西爨爨氏家族的统辖之下,在云南东北部相互形成“乌蛮”部族集团。8世纪中叶以后,代爨氏政权而起的是强大的南诏、大理政权,拉祜族先民与南诏、大理政权的统属关系比爨氏政权更加密切。

大约10世纪以后,拉祜族先民脱离大理政权大规模南迁。从《拉祜族史》和历史传说、古地名以及拉祜族各支系的分布状况看,这次大迁徙分东西两路进行。东路:拉祜西、拉祜普、苦聪顺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到达景谷、景东、镇沅一带。西路:拉祜纳经弥渡、巍山,渡过澜沧江到达临沧、双江一带。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200年间,拉祜族先民因不堪清王朝和傣族各级土司的统治,联合佤、哈尼、傣、布朗、汉等族人民共同揭竿而起达20余次。起义失败后,拉祜族先民又进行了一次局部性的迁徙,一路顺元江南下至绿春、金平一带,一路渡过澜沧江到达澜沧、孟连一带,最终定居于现今的分布区域。

游猎、迁徙农业、族内对偶婚制的原始大家庭生活、庞大的地缘村社聚落和实行“鬼主”制度的部落组织,占据了拉祜族1000多年的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后,拉祜族有三个很显著的社会现象。一是长期保留族内对偶婚制,以母系为主,双系并存。二是共居于长屋之内的大家庭公社非常牢固,个体私有制经济停滞不前。三是流动不安的民族大迁徙。直至清朝中叶拉祜族才废除对偶婚制,摆脱大家庭公社集体经济。18世纪后,拉祜族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傣族领主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了封建主义的萌芽,逐渐建立起封建领主经济。进入近代以后,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拉祜族封建领主经济,便在云南近代地方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解体为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先后成立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根据拉祜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分别在拉祜族地区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的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的改造。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祜族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和发展,建设了许多工矿企业。现今,拉祜族人民正信心百倍地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